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窒息新生儿早期D-二聚体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引用本文:李雪琴,康彦忠.窒息新生儿早期D-二聚体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5):372-373.
作者姓名:李雪琴  康彦忠
作者单位:1. 宝鸡市中心医院儿科,陕西,宝鸡,721008
2. 宝鸡市中心医院骨科,陕西,宝鸡,721008
摘    要:目的探讨156例窒息新生儿复苏后早期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窒息诊断标准的新生儿156例,以窒息程度及胎龄分为足月轻度窒息组30例、早产轻度窒息组41例、足月重度窒息组40例、早产重度窒息组45例;另择18例正常新生儿设为对照组。出生后24 h内采血测定D-D,以阳性和阴性出示结果,比较各组D-D阳性率。结果窒息组D-D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轻度窒息组D-D阳性率高于足月轻度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多数窒息新生儿复苏后早期D-D呈阳性,阳性率与窒息程度有一定关系。②正常足月儿出生后早期体内可存在D-D阳性,其D-D阳性为生理性范围还是病理的亚临床状态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中不能单纯根据D-D阳性就诊断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要结合临床表现,动态观察。

关 键 词:新生儿  窒息  D-二聚体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