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作者姓名:韩臻臻  童燕娜  段洪连  张伟东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122069)
摘    要: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我院2015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12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行静滴rt pA09mg/kg(≦50mg),于1h内滴注完,运用美国的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7d、1个月时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记录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后两组同一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变长,NIHSS评分逐渐下降;治疗前,两组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同一时间点,观察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X2=8.107,P=0.00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与对照组(3.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9,P=0.64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及治疗前NIHSS评分、心脏疾病及糖尿病、营养状况等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表示,治疗前NIHSS评分、心脏病及糖尿病史、营养状况及治疗方式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ACI患者,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可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更具安全性,可更好地保障患者的预后,并且对于栓塞的治疗越早越好,患者的预后与病情轻重、年龄及糖尿病、心脏疾病和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

关 键 词: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预后因素
点击此处可从《西部医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部医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