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荧光定量PCR测定在小儿非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诊断中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引用本文:刘晓东,岳圣增,吕祖芳,王敬先,赵媛菊.荧光定量PCR测定在小儿非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诊断中作用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3):181-183.
作者姓名:刘晓东  岳圣增  吕祖芳  王敬先  赵媛菊
作者单位:1.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儿科,山东,潍坊,261041
2.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遗传科,山东,潍坊,261041
基金项目:山东省潍坊市科技局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编号:2001-25)
摘    要:目的 研究疱疹类病毒与肺炎支原体(MP)在潍坊地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发病中的作用 及荧光定量PCR测定(FQ-PCR)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利用FQ-PCR法检测小儿非细菌性脑膜炎(非菌脑)脑脊液 (CSF)中EBV、HSV、CMV和MP的核酸,并与CSF中其特异性抗体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92例非菌脑患儿中84 例病原DNA阳性(阳性率43.8%),且年龄越小,阳性率越高,以0-3岁组最高,占50.0%;阳性者中,EBV-DNA阳 性率最高(46.4%),其次是HSV-DNA和MP-DNA(28.6%和14.3%),CMV-DNA阳性率最低(10.7%);重型患儿 CSF 4种病原DNA的拷贝量明显高于轻型患儿(P<0.05,0.01);CSF病原DNA阳性率与特异性IgM阳性率分 别为43.8%(47/192例)和24.5%(84/192例)(P<0.01)。结论 小儿CNS感染发病中上述4种病原不可忽视; CSF病原DNA拷贝量检测对判断非菌脑病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MP的直接损伤是MP脑膜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FQ-PCR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需标本量少,是早期快速诊断小儿非菌脑的可靠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关 键 词:荧光定量PCR测定  小儿  非细菌性脑膜炎  病原学  诊断  MP  病毒  特异性IgM抗体
文章编号:1000-3606(2004)03-181-03
修稿时间:2003年3月17日

Pathogenic diagnosis of childhood non-bacterial meningitis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its clinical signi ficance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