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雷公藤肾毒性机制探讨
作者姓名:郝俊霞  高梓森  高皓  毕开顺  王健  李佐静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药学院, 制药工程学院, 医疗器械学院, 沈阳 110016,沈阳药科大学 药学院, 制药工程学院, 医疗器械学院, 沈阳 110016,沈阳药科大学 药学院, 制药工程学院, 医疗器械学院, 沈阳 110016,沈阳药科大学 药学院, 制药工程学院, 医疗器械学院, 沈阳 110016,沈阳药科大学 药学院, 制药工程学院, 医疗器械学院, 沈阳 110016,沈阳药科大学 药学院, 制药工程学院, 医疗器械学院, 沈阳 110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03315);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0550342)
摘    要:目的:通过建立雷公藤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蛋白相互作用、靶点相应的生物功能和通路网络,以及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雷公藤肾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筛选出雷公藤有毒候选化合物。用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Pub Chem数据库,将所有的候选化合物都转化为标准的Canonical SMILES格式,将SMILES格式文件导入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靶点预测,将TCMSP中相应化合物的靶点作为补充,用uniprot将蛋白转换为对应的基因名称,与从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 Cards)中寻找到的肾脏相关基因蛋白进行比对,筛选出重合的蛋白作为雷公藤潜在的肾脏毒性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雷公藤毒性候选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结合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用DAVID生物信息资源对靶点生物功能及涉及的通路进行分析,最后用Glide软件对关键蛋白与雷公藤毒性候选成分的结合进行验证。结果:雷公藤中筛选得到30种有毒候选成分,涉及209个肾脏毒性作用靶点,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雷公藤可通过氨基酸代谢、磷脂代谢、儿茶酚胺类物质代谢,抑制肾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l,Oat2,Oat3的功能,以及诱导凋亡,并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FcεRI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等对肾脏产生毒性。结论:利用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探究了雷公藤肾脏毒性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雷公藤肾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 键 词:网络药理学  雷公藤  肾脏毒性  通路分析  分子对接
收稿时间:2019-03-23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