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清热化湿调枢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黏膜的影响北大核心CSCD
引用本文:苏晓兰,张格知,张涛,魏玮.清热化湿调枢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黏膜的影响北大核心CSCD[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42(8):973-978.
作者姓名:苏晓兰  张格知  张涛  魏玮
作者单位: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100102;2.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BZ0374)100102;3.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1007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973638);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ZZ13-YQ-035);国家重大疑难病-溃疡性结肠炎(久痢)中西医协作试点项目
摘    要:目的观察清热化湿调枢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黏膜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选用36只SPF级小鼠,除正常组6只外,其余小鼠予2.5%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天以制备UC模型。将制备成功的小鼠按随机对照原则平均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正常组和模型组予0.5 mL纯水灌胃;美沙拉嗪对照组给予0.5 mL剂量为0.52 g/(kg·d)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清热化湿调枢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5 mL剂量为0.845、1.69、3.38 g/(kg·d)清热化湿调枢方混悬液灌胃。各组均连续干预10天后,观察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α、IL-10、C-反应蛋白(CRP)以及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水平,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法检测小肠黏膜通透性,并取小鼠结肠组织HE染色以观察病理形态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减轻,IL-10和slgA含量降低,结肠长度减短(P<0.05),DAI评分、TNF-α和CRP水平、血清FITC-D含量升高(P<0.05),结肠黏膜上皮显著缺损、隐窝结构紊乱、腺体变形且数量减少、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剂量组DAI评分差值升高(P<0.05),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中剂量组小鼠体重差值、IL-10和slgA含量、结肠长度增加(P<0.05),TNF-α和CRP水平、血清FITC-D含量降低(P<0.05),美沙拉嗪组和清热化湿调枢方高剂量组小鼠结肠黏膜均显著改善,黏膜上皮稍欠光滑,隐窝和腺体结构大致完整,极少炎性细胞浸润。结论清热化湿调枢方对DSS诱导的UC小鼠肠道黏膜损伤及腹泻、便血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其效应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通透性有关。

关 键 词:清热化湿调枢方  溃疡性结肠炎  葡聚糖硫酸钠  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肠黏膜通透性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