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个体化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作者姓名:周凤金  倪斌  谢宁  卢旭华  郭翔  郭群峰  陈金水  杨军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 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 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 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 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 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 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 上海, 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 上海, 200003
摘    要: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个体化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0月~2011年6月治疗的各种原因导致的寰枢椎不稳98例,男57例,女41例。年龄4~71岁,平均37.2岁。其中,先天发育性34例,外伤性5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复位内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植骨融合术,其中,采用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24例,采用双侧C1/C2关节间隙螺钉及寰椎椎板钩28例,双侧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改良Gallie法5例。双侧C1侧块螺钉加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6例,双侧C1侧块螺钉加C2椎板螺钉7例,组合钉棒内固定18例。根据病情、内固定的稳定情况决定术后是否行外固定及制动时间。其中,8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治疗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12例,C级48例,D级29例,E级9例。 结果 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病例枕颈部症状得到很大改善,91例获得骨性融合,7例发生延迟愈合。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12例,D级32例,E级53例。手术操作无椎动脉及脊髓神经损伤病例。无内固定脱落、断裂、退钉等并发症。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个体化选择合适的固定融合术式,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寰枢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收稿时间:2014-06-05
点击此处可从《脊柱外科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脊柱外科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