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麻醉方法在儿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的比较 |
| |
引用本文: | 刘欣,夏文芳,刘新,姚业兴. 两种麻醉方法在儿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的比较[J]. 广东医学, 2009, 30(8) |
| |
作者姓名: | 刘欣 夏文芳 刘新 姚业兴 |
| |
作者单位: |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广东湛江,52400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广东湛江,52400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广东湛江,52400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广东湛江,524001 |
| |
摘 要: | [摘要] 目的 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时异丙酚复合异氟烷麻醉与异丙酚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 40例ASA I~II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异氟烷麻醉组(Iso组)和异丙酚静脉麻醉组(C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静脉注射异丙酚1 mg / kg,芬太尼5 μg/ kg,维库溴胺0.15 mg/kg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C组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150 μg/ kg.min)加芬太尼(0.05μg/ kg.min);Iso组在C组基础上,在诱导后至体外循环开始前以及体外循环结束致手术结束时吸入1.0 MAC异氟烷;在劈胸骨前和转流前两组都追加异丙酚1 mg/kg,芬太尼5 μg/kg;肝素化(500IU/㎏)后常规建立CPB。两组患儿麻醉和手术实施过程均标准化。记录两组患儿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自动复跳率、术后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监测采集开放静脉通路时(To)、麻醉诱导后10 min(T1)、主动脉阻断后10~20 min(T2)和主动脉开放后10~20 min(T3)4个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中心静脉压(CVP);检测开放静脉通路时(To)、主动脉开放后2 h(T4)、术后24 h(T5)血浆肌钙蛋白I(cTnI)含量的变化;观察术后多巴酚丁胺使用情况。结果 Iso组和C组患儿CPB时间(44.5±8.2 min vs 45.8±9.7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8.4±7.3 min vs 18.1±6.6 min)、心脏自动复跳率(98% vs 96%)、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14.4±3.8 h vs 15.5±3.4 h)和ICU滞留时间(30.2±6.5 h vs 32.1±6.9 h)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点的MAP、CVP和HR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患儿在T4和T5时点血浆CTnI含量较T0时点明显增高(P<0.01),但Iso组患儿血浆CTnI含量在T4和T5时点明显低于C组患儿(6.26±2.10 ng/ml vs 8.40±2.28 ng/ml,3.80±1.72 ng/ml vs 6.11±1.65 ng/ml,P<0.05);术后Iso组患儿需要使用多巴酚丁胺的比例和使用多巴酚丁胺的时间与C组患儿无显著差异(30% vs 40%,16.4±14.7 h vs 19.8±18.2 h,P>0.05),但Iso组患儿多巴酚丁胺使用总量显著低于C组患儿(84.6±96.1 mg vs 96.9±100.5 mg, P<0.05)。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麻醉需要,但异丙酚复合异氟烷麻醉较异丙酚静脉麻醉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多巴酚丁胺的用量。
|
关 键 词: | 心脏手术 儿童 体外循环 异氟烷 心肌保护 |
The comparis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anaesthesia techniques during on-pump cardiac surgery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
| |
Abstract: |
|
| |
Keywords: |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广东医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广东医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