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腺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
| |
作者姓名: | 刘晓 于剑锋 王燕斌 刘心娟 刘振 张冬磊 郝建宇 |
| |
作者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 |
| |
基金项目: |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攻关)(2020?1?2023) |
| |
摘 要: | 为研究胃底腺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病理学特点,收集2018年8月—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并且术后病理提示为胃底腺型胃癌或胃泌酸腺腺瘤的7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评估患者临床特征、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病理资料和随访相关数据。7例患者病变均位于胃底部,均完成ESD治疗,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提示肿瘤细胞均起源于黏膜深层,具有浸润性生长模式,大部分肿瘤表面覆盖有正常的小凹上皮,4例患者肿瘤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其中1例患者黏膜下浸润深度>500 μm(550 μm)。免疫组化提示MUC‑6均呈弥漫性阳性,提示肿瘤为主细胞来源,所有病例MUC‑2、MUC‑5AC、CDX‑2、CD10、CgA表达均为阴性。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术后溃疡愈合良好,未见病变复发。说明胃底腺型肿瘤有相对独特的生物学特性,ESD是治疗胃底腺型肿瘤首选的治疗方式。另外胃底腺型肿瘤组织学特点明确,可依靠免疫组化指标与其他胃部肿瘤进行鉴别。
|
关 键 词: | 胃底 胃底腺型胃癌 胃泌酸腺腺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收稿时间: | 2022-10-12 |
修稿时间: | 2023-03-28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