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猫抓病淋巴结炎30例临床病理分析
引用本文:孙咏梅,贾惠英.猫抓病淋巴结炎30例临床病理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26(3):259-259.
作者姓名:孙咏梅  贾惠英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病理科,
摘    要:猫抓病淋巴结炎由猫抓伤或咬伤而引起,为一种自限性疾病,由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往往误诊为其它疾病。近年来,其发病数有所增加。本文分析30例猫抓病淋巴结炎,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 1 临床资料   1989~1999年间,我科因局部淋巴结肿大而手术切除、临床资料完整的猫抓病淋巴结炎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62岁,平均22.7岁,其中儿童(<15岁)16例。病程较短,7天~3个月。经追问病史,4例家中养猫,17例有与猫接触史。受累淋巴结:颈部9例,腋窝11例,肘部4例,腹股沟4例,腮腺区1例,胸壁1例;一般为单侧淋巴结受累。临床症状不明显,8例伴发热、全身不适,10例伴局部肿块疼痛,无明确皮损表现。临床误诊率较高,本组术前无一拟诊为猫抓病淋巴结炎,均以局部肿块经抗感染治疗无效而手术。 2 病理   全部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观察。抗酸染色采用Ziehl-Neelsen改良法。   大体改变:送检淋巴结较完整,质地软,有被膜。直径1.5~4 cm;切面灰白或灰红色,皮髓质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区域。镜下改变:淋巴结病变分为三期,早期为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中期为肉芽肿性病变;晚期有化脓灶形成,为火焰状,中央为中性粒细胞浸润,周围为放射状上皮细胞增生,附近淋巴细胞增生活跃,淋巴结的正常结构尚保存。有时还可见淋巴窦扩张,内有单核样B细胞,以及间质水肿。本组30例病变多为中晚期改变,以肉芽肿性病变及化脓灶形成为主要改变。抗酸杆菌染色未见结核杆菌。

关 键 词:淋巴结炎  猫抓病  临床病理
文章编号:1000-2200(2001)03-0259-01
修稿时间:2000年6月14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