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特发性膜性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与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作者姓名:秦美君  李虎才  王立新
作者单位: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510120 广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5KT1016)
摘    要:目的 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自2010年9月~2016年12月经肾穿刺活检确诊并具有较完整临床资料的329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其中根据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分为4组,0级(52例)、Ⅰ级(246例)、Ⅱ级(22例)、Ⅲ级(9例),各组两两比较,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特发性膜性肾病占特发性膜性肾病的84.2%,与0级相比,Ⅰ、Ⅱ、Ⅲ级男性患者比例较高、发病年龄较大(P<0.05);各等级高血压病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0级比较,Ⅱ、Ⅲ级病程更长(P<0.05),Alb、eGFR水平较低(P<0.05),Scr、BUN、24h尿蛋白水平更高(P<0.05);Ⅰ、Ⅱ、Ⅲ级肾小血管病变所占比例较0级更高(P均<0.005);病理分期以Ⅱ期为主,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病程、Scr及肾小血管病变是特发性膜性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更重,病理特点表现在肾小血管病变更显著,病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高血压病史、病程及肾小血管病变为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肌酐水平可间接反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程度。

关 键 词:特发性膜性肾病  肾小管间质损伤  临床  病理
收稿时间:2017-09-19
修稿时间:2017-10-11
点击此处可从《医学研究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医学研究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