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椎弓根钉棒系统及综合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齿状突游离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研究
引用本文:刘佳,姜恩泽,朱领军,牛冬阳,许国华.椎弓根钉棒系统及综合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齿状突游离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20,49(2):148-154,68.
作者姓名:刘佳  姜恩泽  朱领军  牛冬阳  许国华
作者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 200003,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 200003,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 200003,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 200003,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 200003
摘    要:目的 评估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患者中的长期临床效果,并介绍一种针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综合复位技术。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笔者医院手术治疗的21例游离齿状突小骨伴寰枢椎脱位的12~18岁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系统治疗,对于5例术前通过颅骨牵引不能达到满意寰枢椎复位的患者应用了综合提拉复位的手术技术。通过术前术后颈椎过伸过屈位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以下指标:寰椎椎管内径(inner diameter of the atlantal ring, Datl)、椎管最小径(minimum diameter of the spinal canal, Dmin)、椎管最大径(maximum distance of the spinal canal, Dmax)、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 ADI)、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 CMA)、C2~C7 Cobb角、并随访术前术后JOA和NDI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各项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寰枢椎复位及神经症状改善,术中未发生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24~48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从17.4±6.7分改善为10.1±3.6分,JOA评分从11.2±1.9分提高到14.4±1.9分。术后随访影像学数据表明,C2~C7 Cobb角由术前25.4°±10.5°变为17.2°±6.4°。寰椎椎管内径从术前16.6±2.1mm变为16.7±2.4mm, 椎管最小直径从9.1±2.4mm明显改善为15.3±1.9mm,寰齿前间距(ADI)由术前1.5±0.7mm变为术后1.5±0.6mm。延髓脊髓角(CMA)由术前135.2°±7.6°明显改善为152.0°±6.1°。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治疗青少年游离齿状突畸形伴寰枢椎脱位中能够获得较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同时采用的综合提拉复位方法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中初步得到满意复位效果。

关 键 词:游离齿状突畸形  寰枢椎脱位  椎弓根螺钉系统  青少年  复位技术
收稿时间:2019/5/23 0:00:00
修稿时间:2019/6/13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医学研究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医学研究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