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卒中后失语症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余齐卫,王红.卒中后失语症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6(5):769-772.
作者姓名:余齐卫  王红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 广州510630
基金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5A030313327),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编号GD12XYJ19),广州市科技民生重大项目(编号2012YZ-00023),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研究项目
摘    要: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之一,许多患者合并有失语症( aphasia )。据报道,在西方国家卒中后失语症每年的发病率为(43~60)/10万人,占脑血管意外患者的30%~38%[1-2];在国内,脑卒中的发病率则约为217/10万,其中1/3的患者伴有失语症[3]。失语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及日常生活,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对卒中后失语症的研究近年来广受关注。脑功能成像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 PET)等技术以及其他方法技术如脑磁图和事件相关电位等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失语症脑机制的认识。尽管以fMRI为代表的脑功能成像是目前研究失语症的热门手段,在研究大脑皮层功能激活方面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点,然而由于成像原理所限其主要集中于大脑皮层灰质各脑区,对与皮层灰质紧密联系的脑白质神经纤维则显得不够充分。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TI)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唯一可在活体进行脑白质结构成像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为研究脑白质纤维提供了可能性,且很好地弥补了其他神经影像学成像技术在这方面的不足。其利用水分子在生物体组织中的弥散各向异性( aniso-tropic diffusion )特点对生物组织结构进行成像,可提供其他神经影像学成像技术不能提供的白质纤维信息以及可以3D可视化白质纤维神经通路[4]。因此,在脑功能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DTI已成为最受欢迎的MRI技术之一。本文就卒中后失语症DTI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