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1)探讨中国人群4q35区EcoR I片段长度多态性及中国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患者4q35区D4Z4的缺失规律。(2)研究中国人4q35的不稳定性及4q-10q相互易位的规律及其与FSHD的关系。(3)研究基因突变与FSHD临床表型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4)建立适合我国人群和民族特点的FSHD基因诊断方法体系,为本病防治奠定基础。方法 (1)采用EcoR I/Hind Ⅲ双酶切gDNA p13E-ll 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正常人群及FSHD患者4q35区EcoR Ⅰ/p13E-ll片段,并应用Image分析软件计算分析片段大小。(2)采用EcoR I/Bln t双酶切 p13E-11 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和区分来自10q26的同源性片段。(3)应用Bgl Ⅱ/Btn t双酶切、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4q-型和10q-型D4Z4片段,应用剂量分析软件检测片段的杂交信号强度,计算4q:l0q剂量比,推测4q-10q相互易位形式。采用χ2检验比较正常人、散发型FSHD和家族型FSHD的易位率差异。(4)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患者发病年龄、丧失行走能力的年龄与EcoR Ⅰ片段长度的相关关系,采用t检验比较易位和非易位组及不同性别患者的片段长度及发病年龄差异。(5)联合应用双酶切 剂量检测方法进行基因诊断。结果 (1)EcoR I片段检测及来源判断:33名正常人检测到1个来自4q35、37.2-40kb的EcoR I/p13E-ll片段,而25例家族性FSHD患者和17例散发性患者均检测到2个来自4q35的片段,大小介于18-30.1kb。另外3名正常人和4例散发性患者还监测到21.5-28kb的10q26同源性片段。(2)剂量分析与易位判断:在所有受捡对象共检测到5种不同的4q1 10q剂量比,提示存在4种易位形式,其中散发性患者只存在4q→10q易位,家族性患者存在10q→4q易位,而正常人群存在各种易位形式。正常人、散发性患者、家族性患者的易位频率分别为16.7%,64.7%和8%。散发性患者易位发生率明显高于家族性患者(P<0.001)和正常人群(P<0.01),家族性患者与正常人群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基因型-表型关系分析:在散发性患者及家系先证者中发现患者的发病年龄及丧失行走能力的年龄均与EcoR I片段大小密切相关(r=0.960,P<0.01;P<0.05);易位型患者的EcoR I片段及发病年龄均较非易位患者小(P<0.05);男女患者在EcoR I片段大小和发病年龄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家族性患者中,家系内部的所有患者均携带相同大小的致病片段,在发病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上有很大差异.(4)基因诊断;所有家族性和散发性待诊患者均检测到1个<31 kb的致病性片段,可疑患者未检测到此片段。联合应用剂量检测分析,基因诊断与临床符合程度达100%。结论 (1)中国人群存在4q35区EcoR I片段的多态性,正常人此片段在37.2kb以上,患者因D4Z4重复序列的缺失仅剩20.1-31kb家族型和散发型FSHD与此片段长度密切相关,二者在D4Z4缺失程度上无明显差异。(2)中国人群在10q26区也存在4q35 EcoR I同源性片段,大小与4q35者接近,应用EcoR I/Bln I双酶切方法可有效地区分两种不同来源的片段。(3)我国人群也存在4q-10q易位,易位仅与散发型FSHD有关,与家族型者无关。所有易位者中仅4q-10q的易位形式与发病有关。4q-10q相互作用引起4q35区的D4Z4重复单位过多丢失或转移至10q26,可能是导致散发型FSHD患者发生致病性D4Z4缺失及当代突变的根本原因。(4)FSHD临床变异很大,差异广泛存在于不同家系、不同性别以及同一家系的不同患者之间。不同家系的临床差异主要与4q35区EcoR I片段的长度和是否发生4q-10q易位有关,而性别间的差异及家系内部的变异与EcoR I片段长度无关,前者可能主要源于两性对致病片段的“耐受性”不同,后者则可能与某种未知的动态突变有关。(5)双酶切 剂量分析综合检测方法是一个准确、可靠、相对完善的基因诊断体系,可用于我国FSHD患者的基因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