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颈椎钩突相关夹角增龄变化的特征与意义
作者姓名:张德洲  王超群  史君  李琨  张少杰  马渊  侯二飞  赵丹阳  郝韵腾  王思敏  李筱贺  王海燕  李志军  王星
作者单位:1.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院010110;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010050;3.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010110;4.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4解剖学教研室010110;5.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数字医学中心01005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860383),项目负责人:李志军;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0LH08021),项目负责人:李志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860382),项目负责人:王星;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0MS03061),项目负责人:王星;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资助(NJYT22009),项目负责人:王星;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019GG158),项目负责人:王星;内蒙古医科大学科研重点项目(YKD2021ZD011),项目负责人:王星;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医疗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2201217),项目负责人:王星;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9MS08017),项目负责人:张少杰,内蒙古医科大学青年基金项目(YKD2020QNCX055),项目负责人:李琨。
摘    要: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展和发育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深入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利用影像学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突相关夹角进行大样本测量和观察,旨在揭示其随年龄和椎骨增长变化的特点,以及与颈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设计,将收集到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447例完整颈椎节段CT影像学资料的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后处理,并进行钩突夹角、钩突矢状位角测量,按照性别、年龄、侧别分组。结果与结论:①钩突夹角随椎序的增加呈V字形增长,其最低峰值位于C5处;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尖峰状,其峰值多介于30-39岁年龄范围内;②钩突矢状位角随椎序的增加呈鱼钩样增长、总体随年龄的递增也呈尖峰状,其峰值多介于20-29岁年龄范围内;钩突夹角与钩突矢状位角在侧别和性别间仅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提示钩突夹角随椎序递增呈V字形增长;钩突矢状位角随椎序递增鱼钩样增长,而2个夹角随年龄的增长总体呈尖峰状,钩突夹角在131°左右,可能与颈椎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而钩突矢状位角在14°左右,可能对限制颈椎过度旋转有一定作用。

关 键 词:钩突  钩突夹角  钩突矢状位角  增龄变化  颈椎稳定性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