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主长夏”理论内涵的探讨 |
| |
作者姓名: | 覃骊兰 马淑然 刘燕池 |
| |
作者单位: |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南宁 53000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30 |
| |
基金项目: |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计划项目(桂科攻1298003-6-8):壮药穴位贴敷治疗老年抑郁症失眠的技术方案研究,负责人:覃骊兰;北京中医药管理局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 工程”室站建设项目(2009-SZ-C-24):刘燕池名医传承工作站,负责人:刘燕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刘燕池名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刘燕池。 |
| |
摘 要: |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关 键 词: | 脾主长夏 中医病机 理论研究 探讨 |
收稿时间: | 2012-10-25 |
修稿时间: | 2012-11-19 |
|
| 点击此处可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