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底线 |
| |
作者姓名: | 许又新 |
| |
作者单位: |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北京,100191 |
| |
摘 要: | 就许又新教授本文提出的心理卫生不回避,不依赖,不自欺的最低标准,本刊退修时提出商榷意见,即是否可以认为这些提法基本上是发端于西方的价值观体系,即独立、个人自由、坦率、诚实,而非东方所推崇的共担、集体责任、委婉、谦卑等?而且很难说这两者到底谁对维护心理卫生的基本水平最重要一些,也不一定这几条就是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必需条件?许教授答复,他的想法主要是来源于临床实践,指出据他的临床经验,我国自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30余年里出生的人,独生子女居多。父母过分保护、包办代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普遍而强烈,对独生子女尤甚。近年来,他在临床中遇到的青壮年神经症和人格障碍患者,回避、依赖等不健康心理普遍而严重,其发病大多数都与父母教养不当有关。我们为此文配发编者按,一方面是有感于许又新教授已是耄耋之年,仍然勤于思考,不辍笔耕。作为医者,其心也拳拳;作为师长,其情也切切。另一方面,在医学中,特别是在精神病学中,定义病态是相对容易的,定义正常往往要费些周章。空腹血糖的上限,舒张压的低限还比较容易达成一致。但是心理卫生的底线到底在哪,甚至有没有这一底线?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因为此,我们以争鸣的方式刊登本文,许又新教授也特意表示愿意听取不同意见。本刊欢迎读者参与争鸣,毕竟,学术进步是建立在学术民主基础上的。
|
关 键 词: | 心理卫生 底线 跨文化心理学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