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姓名:陈华学  尹沛然  靖雪敏
作者单位:1.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52600
2.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07级11班
摘    要:
1986年Murry等[1]首先提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概念,即一次或多次短暂重复心肌缺血,再灌注,能提高心肌对继后发生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但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往往在出现严重缺血事件导致心肌梗死后就诊,而随之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再灌注治疗往往导致患者发生无复流现象[2]或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缺血预处理存在着临床的局限性.Zhao等[3]在2003年对狗的缺血再灌注研究中发现,在心肌较长时间缺血后,开始再灌注前,对心脏进行3个短周期再灌与停灌处理,即30 s再灌再30 s阻断,总时程达3 min,可以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细胞水肿,改善心功能,出现与缺血预处理相似的心脏保护作用,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并且证明只有在心肌再灌注的前几分钟,进行一次或多次短暂再灌注/缺血才有效.此后,又提出了远程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新观点[4].缺血后处理具有和预处理相似的心脏保护作用,且具有更好的临床可操作性和应用前景.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 键 词: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  心肌保护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