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 |
| |
作者姓名: | 殷萱 吴焕淦 勾明会 汪司右 徐世芬 |
| |
作者单位: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 200071,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研究所 上海 200030,北京丰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京 100072,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络研究所 上海 200030,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 20007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科学技术部973 计划项目(2009CB522900):灸法的基本作用原理与应用研究规律,负责人:吴焕淦;国家科学技术部973 计划项目(2015CB554500):基于临床的灸法作用机理研究,负责人:吴焕淦;上海市卫计委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2010L036A):原发性失眠针刺优化方案及影响疗效共性技术的临床评价,负责人:徐世芬。 |
| |
摘 要: | 目的:评价调督安神法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患者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72例原发性失眠患者按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调督安神法为治疗原则进行针灸治疗,要求得气,取穴百会、神庭、印堂、神门、安眠、三阴交;对照组为假针灸治疗,假针灸针不刺破皮肤,取穴同治疗组。两组每次均治疗30 min,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以及治疗结束后2周、4周随访时对患者进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估,观察并记录针灸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完成32例,脱落4例;对照组完成30例,脱落6例。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ISI评分在治疗后及随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4周随访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SAS及SDS评分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4周随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但在治疗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灸疗法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安神法针灸方案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关 键 词: | 调督安神法 针灸 原发性失眠 失眠严重指数 随机对照试验 |
收稿时间: | 2017-12-22 |
修稿时间: | 2017-12-25 |
|
| 点击此处可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