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川芎嗪双羟萘酸盐缓释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作者姓名:卓虹伊  陈梁  王春蕊  周洁  赵誉  李维  李寒梅  邹亮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7;成都大学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7,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成都大学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成都大学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106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2019YJ0661);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2019061);四川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项目(17TD0010)
摘    要:目的制备川芎嗪(Lig)双羟萘酸盐(Lig-PAM)缓释纳米混悬剂(Lig-PAM-NSp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难溶性盐技术制备Lig-PAM,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采用微型介质研磨法制备Lig-PAM-NSps,以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PDI)、稳定系数(SI)为评价指标综合加权评分,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参数,对制备的Lig-PAM-NSps进行表征,并考察其稳定性及体外药物释放情况。结果 Lig与PAM以物质的量为1∶1制备的Lig-PAM复合率为(97.48±0.04)%,与Lig相比,Lig-PAM在水和模拟体液中的溶解度分别降低了95.50%和77.39%;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明Lig与PAM形成了Lig-PAM。经正交试验优化后,按最佳处方工艺制得Lig-PAM-NSps的平均粒径为(585±5)nm,PDI为0.328±0.015,SI为0.928±0.012;扫描电镜显示Lig-PAM-NSps呈大小分布均一的圆球形,粒径在600 nm左右,且在60 d内物理稳定;体外释放结果表明48 h内Lig-PAM-NSps与Lig溶液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并呈现一级释药特征[ln(1-Q)=0.153 67 t+80.458 14,r=0.998 26]。结论 Lig-PAM-NSps制备工艺稳定,在体外可缓慢释放Lig。

关 键 词:川芎嗪  双羟萘酸  难溶性盐  纳米混悬剂  缓释  体外释放特性  微型介质研磨法  正交试验
收稿时间:2019-08-31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草药》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草药》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