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参与脑损伤过程的作用及其免疫活性
作者姓名:王莉莉  李呼伦  闫彬彬  李国忠  金连弘
作者单位:[1]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86 [2]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86 [3]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86 [4]哈尔滨医科大学组胚学教研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86
摘    要:
目的:证明大鼠脑缺血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否参与脑损伤过程和所具有的免疫活性。方法:用线栓方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脑缺血1h到第6天时,缺血脑组织中DC(OX62^+)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巨噬细胞(OX42^+)转化成DC(OX62^+)的情况。同时检测活化后的DC样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的水平。结合免疫组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检测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缺血脑半球和假手术的脑半球相比较,在1h DC的数量明显增加(t=7.143,P&;lt;0.001)。在脑缺血组中,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的数量也增多(t=10.295,P&;lt;0.001)。脑缺血第6天,缺血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DC表达MHC—Ⅱ类分子(OX62^+OX6^+)显著升高(t=2.975,P&;lt;0.05)。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在12,24和48h,DC表达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P值均&;lt;0.05,而DC表达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在12h时,t=11.258,P&;lt;0.01,24h时,t=12.124,P&;lt;0.001。脑缺血1h到第6天,缺血脑半球与非缺血脑半球相比较,DC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tic factor—α,TNF—α)mRNA有两个—α,TNF—α)mRNA有两个2.696.P&;lt;0.05)和12h(t=4.793,P&;lt;0.01),第二个高峰期是在48h(t=3.072,P&;lt;0.05)和第6天(t=2.715,P&;lt;0.05)。脑缺血后,DC表达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mRNA是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IFN—γ表达量增加,24h时,t=2.677,P&;lt;0.05,48h时,t=2.896,P&;lt;0.05,第6天,t=6.145,P&;lt;0.001。结论:脑缺血后,脑缺血组织中DC数量的增加,提示DC参与了脑缺血过程。DC不仅在脑损伤过程中处于活化状态,而且通过DC表达的细胞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关 键 词:大鼠 脑缺血 树突状细胞 脑损伤 免疫活性 动物模型 检测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