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 结膜蝇蛆虫病属于眼部少见的寄生虫病,文献报道较少,其影像资料更为稀少。此病患者在我国多源于牧区,饲养牛羊者多见[1]。在城市中并不多见,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25岁。2013年6月于北京同仁医院就诊,自述右眼异物感及“虫爬感”,就诊当日上午走路被飞虫迷眼,照镜子自行从结膜囊中取出小虫数条后就诊,于我院又取出此虫十余条。患者右眼角膜清,前房中深,结膜轻度充血,裂隙灯下可见虫体长约1 mm,呈梭形,头部有一黑点(图1、2),于结膜表面和睑周皮肤表面蠕动且行动迅速。外眦皮肤表面近睑缘处有一疑为未发育为蚴虫的虫卵(图3、4)。取出所有可见虫体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结膜囊。确定所有虫体全部取出后,嘱患者局部抗生素滴眼,次日复查,3日后痊愈。 讨论 此寄生虫虫体经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微生物室鉴定,确定为蝇蛆蚴。裂隙灯下所见的虫体头部的黑点,镜下观察实为蝇蛆蚴头部的一对小钩。该病常见于热带地区,也见于我国西北部地区,此种蚴虫多在其成虫飞行偶然撞到人眼,继而将其卵产于结膜囊内。由于蝇蛆蚴在结膜囊移行迅速,可能隐匿在穹窿结膜处而不易被发现,医生需仔细询问病史并翻查结膜囊进行清查。取材时可点表面麻醉药以降低虫体的活动性,以便于取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