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崔红霞,周力,陈晓琴.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6):1387-1389.
作者姓名:崔红霞  周力  陈晓琴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    要: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通过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形成两种主流理论,即“前向血流学说”和“后向血流学说”。后向血流学说认为门脉高压的形成是由于门脉血管阻力(Rpv)增加,即门脉系统被动充血所致;前向血流学说认为门脉高压的始动因子是Rpv增加,随着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门脉压力(Ppv)下降,但接踵而来的肠系膜血管高动力循环及内脏主动充血,导致门脉血流量(Qpv)增加,后者决定了门脉高压的持续存在。近年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关 键 词:门脉高压  发病机制  血流学说  高动力循环  肠系膜血管  门脉血流量  实验研究  血管阻力
文章编号:1607-2286(2007)16-1387-03
修稿时间:2007-03-30

Review on pathology of portal hypertension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