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简单边支血管处理策略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
摘    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分支血管病变程度变化,探讨分叉病变PCI中较简单的边支血管处理策略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入选条件:①各类分叉病变;②主支植入支架,边支不植入支架,除非≥2 mm血管在主支PCI后发生闭塞:③分支血管开口在主支支架后受压≥50%且直径≥2 mm者则采用球囊对吻,否则不行球囊对吻:④所有患者均使用药物洗脱支架(包括CYPHER、TAXUS、FIREBIRD及PARTNER)。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98例,男性6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3.3岁。对上述患者进行定期临床随访及冠状动脉造影,以QCA测量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DSR)、最小血管内径(uLD),并进行TIMl分级。结果本组采用和不用球囊对吻者分别为29例(30%)和69例(70%);主支支架植入后7例(7%)发生分支血管闭塞,3例经球囊对吻后恢复TIMI3级血流,其余4例因分支血管较小未做进一步处理。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期间MACE(均为心绞痛)累计发生率分别10%和25%。PCI术前(n=98)、术后即刻(n=98)、术后6个月(n=76)和术后12个月(17=45)分支血管开口MLD分别为(1.91±0.5)、(1.3±0.6)、(1.2±0.6)和(1.4±0.6)mm;DSR分别为45.1.3%、66.8%±16.5%、67.2%±16.1%和67.6%±13.8%;TIMI血流分别为2.8±0.4、2.5±0.6、2.5±0.3和2.4±0.6。统计分析显示,MLD、DSR和TIMI血流分级在PCI术前与术后各随访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叉病变PCI时不必对边支血管尤其直径小于2 mm者采取激进的处理策略:简单处理策略可降低PCI的难度.确保主支血管PCI术顺利完成,增加治疗效果-费用比。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