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早期临床特点
引用本文:庄秀娟,霍开明,徐莉,吴小红,岑红霞.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早期临床特点[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15).
作者姓名:庄秀娟  霍开明  徐莉  吴小红  岑红霞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二区
摘    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早期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医院确诊的38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是否并发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将患儿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并发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其并发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早期临床特点。结果 38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有73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9.01%;送检标本培养共分离病原菌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占46.58%、革兰阳性菌11株占15.07%及真菌28株占38.36%;感染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辅助机械通气、预防性应用药物、血清白蛋白水平、胎龄、出生体质量、置管日龄、导管置留时间方面,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辅助机械通气、预防性应用药物少、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下、胎龄较小、出生体质量较低、置管日龄较早、导管置留时间较长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有关(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常见于革兰阴性菌及真菌感染,在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早期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给予相应预防处理,及时拔出PICC导管,控制血流感染,满足患儿及家属期望值。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