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弥散各项异性的变化规律 |
| |
作者姓名: | 倪建明 黄钢 沈天真 陈星荣 |
| |
作者单位: |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上海,200127;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上海,200040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上海,200127 3.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上海,200040 |
| |
基金项目: |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
| |
摘 要: |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弥散各向异性变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次发病24 h内脑梗死病灶的弥散张量成像(DTI)资料,计算病灶和对侧相应部位的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系数(ADC).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 分别比较不同发病时间段的梗死病灶与对侧相应部位的FA和ADC值.结果 发病24 h内梗死病灶的ADC值显著低于对侧(P<0.01);而病灶平均FA值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 h内、6~12 h以及12~24 h内病灶与对侧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内病灶FA值变化存在显著个体差异,FA升高和保持不变者在三个时间组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结论 发病24 h内脑梗死病灶弥散各向异性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个体差异有望为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
关 键 词: |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
收稿时间: | 2008-10-17 |
修稿时间: | 2009-02-28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