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发病原理及临床表现各是什么? |
| |
摘 要: | 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病毒感染、高热、酸中毒等引起血管内皮广泛损伤,或由于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癌肿广泛转移、创伤、大面积烧伤、广泛性手术等所致的组织损伤,激活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系统,产生大量凝血酶,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发生广泛的微血栓,又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及凝血因子,使血液处于消耗性低凝状态。此外,纤维蛋白溶解酶除使纤维蛋白溶解外,还可以水解其他凝血因子。造成严重出血。DIC的发病过程可分为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3期。
|
关 键 词: | DIC 发病原理 细菌感染 微循环障碍 凝血因子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