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
| |
作者姓名: | 张春梅 |
| |
作者单位: | 阳城县人民医院,山西阳城,048100 |
| |
摘 要: | 目的:通过心电图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用尿激酶溶栓后2 h内抬高ST段下降幅度,评价溶栓治疗过程中ST段改变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讨ST段回落与早期(24 h内)T波倒置、酶峰前移的相关性及住院期间临床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选择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00例,在发病12 h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计算2 h内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结果:溶栓治疗2 h后∑STE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大于50%者,24 h内T波倒置者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前移、左室功能改善好。而溶栓治疗2h后∑STE较溶栓治疗前下降小于50%,24 h内T波未倒置者多、CK-MB峰值后移、心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早期溶栓治疗后其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大于50%可作为心肌血供恢复的主要预测指标。
|
关 键 词: |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临床意义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