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肝病辨治中“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
| |
作者姓名: | 张炳煌 陆定波 |
| |
作者单位: | 1. 湖北中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2. 湖北省中医院,湖北,武汉,430061 |
| |
摘 要: | 中医学认为,肝脏与脾脏、胃腑,在生理上互相为用、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肝脏疾病的病位在肝,还涉及脾胃,历代医家持此观点和论述的数不胜数。《金匮要略》首条便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后“肝病实脾”理论即为历代医家传承,并得以发掘创新。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的“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理论,在肝脏疾病辨治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关 键 词: | 肝病辨证 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临床运用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