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场观察证明:螺点是钉螺孳生繁殖的微小环境。螺点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活螺密度,螺群个体大小不等,钉螺的内禀增长力与螺点环境高度适应。螺点范围大小,随自然环境不同而异,如有的沟道型螺点面积则较大,稻田螺点主要分布于埂壁,据我们所见:田心有螺者,系受沟道螺点影响所致。螺点范围稳定,扩大现象不明显,在流行区,螺点呈孤立分散的岛状分布。在福星相隔15年之后,查出的螺点仍为15年前的旧螺点。从1982年开始至1987年,在福星和大理等地现场,均未发现因钉螺扩散形成新螺点的确切事例。螺点植被良好,有的为刺篷所覆盖,并能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螺点环境必须相对稳定,如不受山洪冲击及频繁除草等因素影响。有阳性钉螺存在的螺点,称为“疫源点”,能长期保持其疫源性。单独对一个螺点进行灭螺,仍能长期保持无螺。由于螺点面积较过去计算的有螺面积减小了15~20倍,使灭螺喷洒面积集中,因而灭螺效果特别显著。经沟道螺点灭螺后,田心钉螺经两年后即可自行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