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钠电流与心律失常 |
| |
引用本文: | 赵圣刚,江力勤. 晚钠电流与心律失常[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 16(5) |
| |
作者姓名: | 赵圣刚 江力勤 |
| |
作者单位: | 1. 325035,温州医学院 2. 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 |
| |
摘 要: | 1986年Patlak等[1]首次发现晚钠电流(INaL)的存在,即在电压除极后的几百毫秒内,仍可见到钠电流的活动.随着细胞钳制技术的出现,INaL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INaL增强与一些疾病相关,如长QT综合征(LQT3、LQT9、LQT10、LQT12),心肌缺血缺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及心肌再灌注等病理情况下INaL可增加;化学物质(如蟾蜍毒素、藜芦定、海葵毒素)可导致INaL增加;其他因素包括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钙调蛋白也可对INaL产生影响.INaL增强,可增加钠-钙交换(NCX),造成细胞钙超载,诱发早期后除极(EAD)以及T波电交替.另外心脏INaL分布存在不均一性,与缓慢激活的延迟整流钾通道(Iks)同时为心室跨壁复极离散(TDR)形成的结构基础.
|
Late sodium current and arrhythmia |
| |
Abstract: | |
| |
Keywords: |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