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枢椎体前表面顶棒系统相关解剖学数据测量及临床意义
引用本文:张帅,王清,段毅,王高举,杨进,徐双.枢椎体前表面顶棒系统相关解剖学数据测量及临床意义[J].实用骨科杂志,2018(5).
作者姓名:张帅  王清  段毅  王高举  杨进  徐双
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摘    要:目的测量枢椎体前表面顶棒系统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探讨其临床意义,为顶棒系统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颈椎CT三维重建的18岁以上患者100例,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28~85岁,平均(56.4±6.2)岁;身高150~178cm,平均(161.7±6.6)cm。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CT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枢椎体三维立体图像及前表面图像。测量:A线-枢椎体前表面双侧上关节突与枢椎体移行处之间距离;B线-A线中点与C线中点之间的距离;C线-枢椎体前唇的宽度;D线-枢椎体前表面双侧凹陷顶点之间的距离;E线-D线到B线的垂直距离。比较男女之间、身高160cm和身高≤160cm对应的上述五组数据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五组数据与性别、身高的相关性。结果 A线数据测量结果为(12.7±2.1)mm;B线数据(14.4±1.3)mm;C线数据(15.8±1.5)mm;D线数据(19.3±1.6)mm;E线数据(5.8±0.6)mm。男女之间比较、身高160cm和身高≤160cm之间比较,上述五组数据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上述五组数据与性别、身高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 a)枢椎体前表面形态因身高和性别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b)顶棒系统需依据枢椎体前表面解剖学数据设计出特有形态,才能增加与枢椎体前表面的适应性,以减少顶棒系统相关并发症。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