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基于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CTA)联合颅脑CT灌注成像(CTP)技术,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中药通脑饮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 选取江苏省中医院自2018年3月至2023年9月治疗的240例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9例),通脑饮组(141例)。基于指南对照组采用抗聚、抗凝、降脂稳斑、脑保护及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案;通脑饮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通脑饮200 mL,早晚温服。两组患者均于入院24 h内行CTA联合CTP检查,并于6个月时复查CTA和CTP。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法判断颅内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并对治疗前后病变区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不良结局。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通脑饮组患者血管狭窄不同程度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5.369,P<0.01);对照组患者血管狭窄减轻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脑饮组患者血管狭窄好转率更高(χ2=84.179,P<0.01),疗效更好(好转率86.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通脑饮组患者rCBV与rCBF均显著升高(P<0.01),MTT、TTP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rCBV、rCBF、MTT、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脑饮组患者rCBV、rCBF均显著升高,MTT、TTP均显著降低(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通脑饮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Z=15.097,P<0.01);对照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NIHSS评分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脑饮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患者预后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6,P<0.05)。出院6个月后通脑饮组患者预后不良风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协定方通脑饮有较好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的作用,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的有效补充以提高临床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