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替罗非班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姓名:替罗非班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专家共识组
摘    要: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的直接原因。因此,抗血小板治疗贯穿冠心病治疗始终。目前,临床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均是在上游抑制血小板活化,而血小板膜蛋白(GP)Ⅱb/Ⅲa抑制剂(GPI)作用在血小板聚集的最后环节,是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作为一种非肽类小分子GPI,替罗非班在ACS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研究证据,并在我国临床中广泛应用[1-3]。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临床,冠心病治疗历经了很大变化,替罗非班在不同临床情况下的使用具有不同特点。目前,随着ACS发病率及PCI数量的增加,需要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以下描述(建议、可用、不建议)对推荐治疗进行分级。

收稿时间:2013-03-05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内科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内科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