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试析酒炙法对中药的影响
作者姓名:曾清花
作者单位:三明市中医院,福建,三明,365001
摘    要:
酒炙中药历史悠久,早在魏晋南北朝,<雷公炮制>一书就有酒浸中药的记载,至宋、金、元时代对酒炙中药的目的已有一定的认识,如李东垣在<用药法象>中说:"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明代在宋的基础上,对酒炙中药的作用认识又深了一步,陈嘉谟在其<本草蒙荃>一书中就明确指出"酒制升提".李时珍更集前人经验之大成,对酒炙中药的作用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增补,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主辅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据查,须酒炙的中药品种近50种,名方用酒入药的也不少,单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用酒就21方.现试析酒炙对中药性味和质量的影响如下.

关 键 词:酒炙法 中药 《雷公炮制》 副作用
文章编号:1004-2814(2004)9-0528-01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