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 |
作者姓名: | 朱晓燕 黄贇聪 黄倩 顾杰 陈海英 唐岚 王朝昕 黄蛟灵 |
| |
作者单位: | 1.200025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200082 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00032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5.201400 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00025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所 |
| |
基金项目: |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21692190200,22692192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90414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技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WK2102);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2022年度医院管理建设项目(CHDI-2022-B-31); 上海市三年公共卫生行动计划(GWV-13); 上海交通大学新进教师启动计划(19X100040062) |
| |
摘 要: | 背景 2020年3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提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发热哨点诊室,以局部应急处置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结合的原则,应对疫情零星散发。 目的 探索并构建一套普适、规范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2021年1—4月,采用目的性抽样法,分别从上海市中心城区、郊区、城郊结合地区选取1家发热哨点诊室,通过实地考察、对来自3家发热哨点诊室的10名工作人员进行两轮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获得原始资料,借助ROST CM6软件整理访谈资料,采用Charmaz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范式分析资料。采用目的抽样法,邀请熟悉发热哨点诊室运行特征的专家(发热哨点诊室管理者、高校研究人员、相关协会学者、卫生发展研究机构人员等)12名作为函询对象,于2021年5—6月采用专家函询法对其进行两轮函询,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检验各级指标逻辑一致性,最终形成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而成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组成。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1,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65(χ2=163.768,P<0.001)、0.320(χ2=130.323,P<0.001)。最终形成的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功能和职责、诊室设置要求、人员配备、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13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构成,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33 7、0.056 4、0.392 6、0.377 8、0.139 5。各层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CR值)为0.056 5、0.032 5、0.042 4(<0.100 0)。 结论 将扎根理论运用于发热哨点诊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后续随着政策的迭代,可借助扎根理论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
关 键 词: | 发热哨点诊室 扎根理论 建构主义 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 社区卫生服务 |
收稿时间: | 2022-02-14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全科医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全科医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