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同期住院4 320例中发病率1.16%
引用本文:房淑欣,欧东仁,芦璐. 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同期住院4 320例中发病率1.16%[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5, 9(21): 23-25
作者姓名:房淑欣  欧东仁  芦璐
作者单位:山东省交通医院,山东省血栓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济南市,250031
摘    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方法山东省血栓病防治中心1993-10/2004-12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320例,其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分析其发生率,年龄及并发症,发生部位与时间及类型等临床特点及血液指标血友病因子、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凝血酶原片断1+2、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等的变化.另选择同期健康查体者50例为对照组,也检测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各指标,两组进行对比.结果所有100例被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16%(50/4 320).②年龄及并发症50例中65岁以上的占60%;伴发疾病中以高血压、高血脂最常见;发热、尿潴留、应用脱水药物等是主要诱发因素.③发生部位、时间及类型80%(40/50)发生在瘫痪侧肢体;发生在脑梗死后1周以内的8例,2~4周内发生的30例,4~8周的7例,6个月以内3例,1年以内2例;14例为中央型,36例为周围型.④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与正常人比较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凝血酶原片断1+2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均明显升高,而抗凝血酶活性、总蛋白S含量、蛋白C活性、纤溶酶原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随年龄增大,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步增高,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偏瘫肢体制动,血液呈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对高龄、长期卧床、存在高凝状态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早给予针对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应用必要的抗凝药物,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关 键 词:脑血管意外/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酶原
文章编号:1671-5926(2005)21-0023-03
修稿时间:2005-03-22

Related factors of 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 combined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s: an incidence rate of 1.16% among 4 320 cases
Fang Shu-xin,Ou Dong-ren,Lu Lu. Related factors of 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 combined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s: an incidence rate of 1.16% among 4 320 cases[J].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2005, 9(21): 23-25
Authors:Fang Shu-xin  Ou Dong-ren  Lu Lu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