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收缩模式影响的研究 |
| |
作者姓名: | 何晓阔 陈善佳 林晓 雷蕾 牛镇远 燕铁斌 余果 |
| |
作者单位: | 厦门市第五医院康复医学科,福建省厦门市,361101 |
| |
基金项目: |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2020D025,2020CXB052,3502Z20214ZD1261) |
| |
摘 要: | 摘要
目的:观察单次不同刺激时间下,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侧下肢肌肉收缩模式的影响。
方法:纳入30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分为电刺激组和伪刺激组。4组电极片按顺序分别放置于患侧胫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和腘绳肌的运动点,患者戴机状态下进行步行训练。在治疗前、行走5min、10min、15min后共4个时间节点,采集上述关键肌的肌电信号(sEMG)。通过肌肉主动收缩时sEMG信号变化,计算伸膝及踝背伸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率(CI)和中位频率(MDF)。采用自觉疲劳程度判断分级法(RPE)评定患者在不同训练时长的疲劳感。
结果:电刺激组FES治疗5min和10min,踝背伸时腓肠肌的CI和伸膝时腘绳肌的CI低于治疗前和伪刺激组(P<0.05),但在15min后伸膝及踝背伸时拮抗肌的CI增高,尤其是伸膝时腘绳肌CI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刺激组胫前肌、腓肠肌、股直肌、腘绳肌的MDF在电刺激5min、10min和15min时较治疗前和伪刺激组均明显降低,随着刺激时间延长,MDF值越低(P<0.05),而伪刺激组仅在伪刺激15min时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RPE提示所有患者在行走前及戴机行走5min没有疲劳感,但戴机行走10min、15min后出现明显疲劳,且电刺激组疲劳人数(40%,80%)占比要高于伪刺激组(20%,40%)。
结论: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5—10min可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但15min刺激后伸膝及踝背伸活动时肌肉协同性下降,尤其是股直肌与腘绳肌的协调改善作用下降。为避免脑卒中患者疲劳的加重而影响FES治疗效果,电刺激戴机行走的时间建议不超过15min。
|
关 键 词: | 脑卒中 步行 功能性电刺激 表面肌电 肌肉疲劳 |
收稿时间: | 2021-10-02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