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内皮微粒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陆永光 符春晖 严华 陈湘桂 黄军章 |
| |
作者单位: | 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钦州,535000 |
| |
摘 要: | 目的 观察通心络对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并探讨EMPs和sICAM-1作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内皮炎症和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将72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8例)和通心络组(34例),另以2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血中EMPs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中sICAM-1水平;并分析EMPs与sICAM-1的相关性.结果 通心络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EMPs和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4周后,两组EMPs和sICAM-1水平虽仍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通心络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EMPs(个/μl):693.2(496.7~1043.2)比905.3(646.1~1304.7);sICAM-1(μg/L):178.4(148.3~254.7)比237.4(173.6~308.4),均P<0.05).EMPs与sICAM-1呈显著正相关(r=0.827,P<0.01).结论 通心络可明显降低UA患者EMPs和sICAM-1水平,其作用与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抑制内皮炎症有关;EMPs对评价U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内皮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关 键 词: | 通心络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内皮微粒 细胞间黏附分子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