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07篇
  免费   3239篇
  国内免费   3460篇
耳鼻咽喉   224篇
儿科学   410篇
妇产科学   360篇
基础医学   2493篇
口腔科学   459篇
临床医学   7149篇
内科学   5238篇
皮肤病学   338篇
神经病学   938篇
特种医学   15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88篇
外科学   3433篇
综合类   21616篇
预防医学   8605篇
眼科学   610篇
药学   14502篇
  51篇
中国医学   15196篇
肿瘤学   2886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876篇
  2022年   909篇
  2021年   972篇
  2020年   1072篇
  2019年   1038篇
  2018年   466篇
  2017年   931篇
  2016年   1054篇
  2015年   1295篇
  2014年   2560篇
  2013年   2448篇
  2012年   3558篇
  2011年   3767篇
  2010年   3424篇
  2009年   3603篇
  2008年   9268篇
  2007年   6635篇
  2006年   4935篇
  2005年   7224篇
  2004年   5820篇
  2003年   4832篇
  2002年   4035篇
  2001年   2602篇
  2000年   2220篇
  1999年   1598篇
  1998年   1435篇
  1997年   1174篇
  1996年   1135篇
  1995年   1074篇
  1994年   767篇
  1993年   510篇
  1992年   481篇
  1991年   521篇
  1990年   525篇
  1989年   518篇
  1988年   197篇
  1987年   163篇
  1986年   121篇
  1985年   91篇
  1984年   66篇
  1983年   44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3篇
  1965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UHPLC-Q-TOF/MS)研究大黄治疗血瘀证的多元统计分析及代谢调控机制。本研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对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浆样本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的代谢物进行差异特征综合分析,分析大黄调节血瘀证的差异代谢物的变化,并对已鉴定的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血浆差异代谢物区分度良好(Q2> 0.5), 44个差异代谢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调。PC(15∶0/20∶2(11Z,14Z))、PC(18∶1(9Z)/18∶1(9Z))、水杨醛和乙醇酸的表达量在血瘀证大鼠模型中下调,给予大黄可使之上调。(±)8-HETE、牛磺脱氧胆酸和γ-鼠胆酸的表达量在血瘀证大鼠模型中上调,给予大黄可使之下调。差异代谢物富集于97条代谢通路,涉及脂质代谢途径、炎症因子和免疫途径和类固醇激素合成途径等过程。本研究从血浆代谢的角度阐明了大黄治疗血瘀证的机制,为大黄的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已获得陕西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SUCMDL2021030900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B16F10细胞(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使用药物处理,实验组分别用0.2 g·L-1、2.0 g·L-1、4.0 g·L-1阿柏西普进行干预。通过实时细胞电子分析系统(RT-CES)、CCK-8法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生长过程的影响;ELISA分析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中VEGF-A含量的影响;RT-PCR检测不同剂量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VEGF-A mRNA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剂量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0.2 g·L-1、2.0 g·L-1、4.0 g·L-1的阿柏西普作用B16F10细胞 24 h 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下降至(95.10±1.76)%、(87.33±2.20)%和(74.36±1.67)%。RT-PCR检测结果显示:阿柏西普能够下调细胞中VEGF-A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结果表明,阿柏西普可抑制细胞中VEGF-A的水平,其中4.0 g·L-1阿柏西普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此外,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0%,G1期细胞比例为(27.60±0.36)%]相比,0.2 g·L-1、2.0 g·L-1、4.0 g·L-1阿柏西普干预24 h后,B16F10细胞凋亡率分别升高为3.51%、11.10%和14.77%,G1期细胞比例分别升高至(64.09±0.34)%、(66.02±0.65)%、(67.49±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阿柏西普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胞中VEGF-A水平,从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和S期阻滞,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试验有害作用的判断非常重要,因其可为保护临床试验暴露于新化学实体或药物的受试者提供重要信息。毒性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提供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形态学数据,帮助分析和确定有害作用和非有害作用及其剂量水平。参照美国毒性病理学会(STP)和欧洲毒性病理学会(ESTP)的推荐最佳实践或建议及其他相关文献,对有害作用的定义、区分有害作用与非有害作用的要素、有害作用数据沟通和使用来评估人类潜在风险等建议等进行简要概述分析,以期为我国非临床药物安全性评价毒性试验中有害作用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茶黄素类(Theaflavins)是从红茶或绿茶中提取的一类天然产物,在胃癌、肝癌及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中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一度被认为是癌症新药研发的新方向。但是茶黄素抗肿瘤的机制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且调控复杂。因此,本文就茶黄素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有丝分裂阻滞和调节肿瘤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展开综述,并概述了茶黄素通过MAPK、PI3K/AKT、Hedgehog、NF-κB、JAK/STAT及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抑制肿瘤发生和生长的机制,以期为癌症治疗及抗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抗抑郁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最常用的一线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很多人对抗抑郁药物充满了疑问和误解,导致抑郁症治疗率及服药依从率低,我们来详细说说关于抗抑郁药物的那些事。抗抑郁药物都有哪些?现有的抗抑郁药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作抗抑郁剂,是现在的一线治疗药物,另外一种则是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其他药物,比如抗精神病药,通常要与抗抑郁剂配合使用,能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程海波教授团队传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创建了癌毒病机理论。近年来,为推广癌毒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构建中医肿瘤癌毒病机辨治体系。提出癌毒病机辨证要点首辨特异性病邪:癌毒,重在辨癌毒的致病特性、兼夹病邪、致病部位、邪气盛衰;其次辨非特异性病邪:郁、风、寒、热、湿、痰、瘀等;最后辨正虚,主要辨脏腑的虚损、气血阴阳的亏虚。提出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为“邪毒蕴结、正气亏虚”,治疗原则为“祛邪解毒、扶正固本”。祛邪即为祛邪复衡,主要包括理气、祛风、散寒、清热、祛湿、化痰、祛瘀法等;解毒即为抗癌解毒,主要包括理气解毒、化痰解毒、祛瘀解毒、祛湿解毒、清热解毒、祛风解毒、温阳解毒、以毒攻毒等八法;扶正固本主要包括益气、养阴、补血、温阳法和调补脏腑法。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通过提出以癌毒病机为核心辨证分型,解决目前中医肿瘤按病种辨证分型繁杂难以掌握的难题;提出癌毒病机临床辨识的四个要点,实现癌毒辨识诊疗技术瓶颈的突破;提出抗癌解毒法的学术内涵,形成抗癌解毒八法;提出抗癌解毒中药分类,推动中医肿瘤辨治的临床精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青少年网络成瘾和睡眠时长在受校园欺凌与抑郁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及CES - D抑郁量表,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徐州市4 19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控制人口学等变量后,受校园欺凌、网络成瘾、睡眠时长对抑郁均有预测作用(r = 0.283,P<0.01;r = 0.331,P<0.01;r = - 0.184,P<0.01)。路径分析表明,网络成瘾在受校园欺凌和青少年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网络成瘾和睡眠时长在受校园欺凌和青少年抑郁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 受校园欺凌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还通过网络成瘾和睡眠时长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可通过减少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提高睡眠时长来降低受校园欺凌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卢洁  郑怀宇 《广东医学》2022,43(4):511-514
目的 以循证药学为指导,构建新型抗癌药品评价体系,分析其应用效果和意义,促进新型抗癌药品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361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2020年5月前的186例作为干预前组,2020年5月后的175例作为干预后组。分析以循证药学为指导的新型抗癌药品评价体系对药品使用不合理率的影响。结果 干预后组抗癌药品应用不合理率为9.14%(16/175),低于干预前组的抗癌药品应用不合理率20.97%(39/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抗癌药品应用合理率为90.86%(159/175),高于干预前组的抗癌药品应用合理率79.03%(147/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不合理用药中以适应证不合理为主,占比30.91%(17/55);干预后组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为91.43%(160/175),高于干预前组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71.51%(133/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循证药学理论建立新型抗癌药品评价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新型抗癌药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大黄牡丹汤治疗阑尾炎的作用机制及分子基础。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中,检索大黄牡丹汤中五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TCMSP平台查找及预测中药化合物对应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中搜索阑尾炎疾病靶点,取两者靶点交集导入Swiss平台获得PPI网络,筛选核心作用靶点并构建大黄牡丹汤-潜在靶点-阑尾炎作用网络。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子功能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大黄牡丹汤中主要活性成分11个,该活性成分的有效靶点166个,阑尾炎疾病靶点709个,取交集得核心靶点66个;GO富集分析显示靶点基因主要涉及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正调控、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平滑肌细胞增殖正调控、蛋白磷酸化正调控等;KEGG富集结果显示大黄牡丹汤可能具有调控FoxO信号通路、鞘脂类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功效。结论:大黄牡丹汤可通过调控机体炎症反应、FoxO信号通路、鞘脂类信号通路、癌症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参与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转录调节等治疗阑尾炎。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