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肛痈是发生在肛门部的痈疽,通常因过食肥甘、辛辣,湿热下注,或湿痰凝结,邪毒留阻于肛管直肠周围,气血淤滞,热毒化腐成脓,形成痈肿。以发热恶寒,肛门部红肿、灼热、疼痛,化脓溃后易形成肛瘘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历代医家根据肛痈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将肛痈可分为初发期、酿脓期及溃脓期三个阶段,并相应采用内治的消、托、补三法予治疗。对于托法医家们已有详细的论述,早在晋.刘涓子《鬼遗方》中即有“治痈疽初期高肿,发病不定,喘息气粗”用“托毒散”的记载。金代刘完素在《素问病机宜保命集》首创治疮须明托里之法,他在《河间六书》中指… 相似文献
3.
4.
缺血性脑中风的中医辨治黄其美凡发病突然,以昏倒、偏瘫、失语、口眼斜等为主症,称为“中风”。中医学又把“中风”分为“真中”与“类中”。“类中”有痰中(如癫痫发作)与外邪中风(如太阳中风),不属本文讨论范围。本文仅讨论“真中”的一部分内容。“真中风”大凡... 相似文献
5.
6.
7.
笔者运用活血化瘀理论辨证治疗因气、血、痰、湿壅遏结滞所致耳鼻喉科疾病,选用血府逐瘀胶囊(天津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红花脾,国药准字Z12020223)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习惯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35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蒋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7)
暖世来临,各种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与火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选取金代至元初暖世治火的经验,回顾现代中医治火的主要方法,呼吁高度重视火热病的防治,大力推广治未病,坚持在辨证治火的基础上创新,以应对未来暖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牛常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7):79-80
胃脘痛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经过三十余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分析,认为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肝胃郁热,火邪犯胃;久病入络,胃络破损;脾胃虚寒,中阳不运;郁热伤阴,胃络失养为临床常见证型,并提出前述五种证型的治疗方法,具有执简驭繁之佳径,可显著提高该病的辨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