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
增龄引起的口腔疾病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老化,口腔组织也不例外。老年人龋病及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发病率增加,在确定口腔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口腔组织的增龄变化,以恢复其功能为主,尽量选择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处理时间不应太长,应尽可能减少复诊次数,做好术前的心理疏导及术中的无痛操作。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年患者进行宣教,教会其口腔保健方法。为保持老年人口腔健康,还应加强口腔定期检查,以利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3.
4.
经方合方辨治顽固性口腔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证运用大承气汤与清胃散合方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半夏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等合方辨治口腔黏膜扁平苔癣、茯苓四逆汤与失笑散合方辨治复发性口腔疱疹、附子泻心汤与栀子干姜汤合方辨治顽固性牙龈炎等而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343名中学生口腔卫生状况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建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8):232-232
世界卫生组织把口腔健康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口腔健康状态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显得更加重要,为了解中职学生口腔健康和口腔卫生行为现状,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笔者对娄底四中学2009级入学的新生343人进行了口腔卫生行为调查和口腔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6.
胃肾阴虚患者唾液情况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胃肾阴虚患者唾液情况与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患者的唾液性状、黏度、单位时间分泌量及pH值、存在细菌等情况,并与100例正常人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见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区别,胃肾阴虚患者可见于口腔干燥综合征,牙周病,慢性疱疹性口炎,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等病,并可于唾液中查出细菌.对照组正常人则无此种情况.结论 观察组唾液分泌量小于正常人,黏度高于正常人,pH值低于正常人,因此,这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口味是口内津液通过味觉神经表现出来的。津液生于舌下。味觉神经布于舌体表面丝状乳头中,故口味的产生与舌有密切联系。正如《中藏经·论小肠》说:“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口味只是临床的一个症状,但在临床上亦有以口味为主证者。一、口苦口腔出现苦味,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为肝胆之气上逆、胆汁排泄失常所致。治宜清肝胆之热为主。用自拟清肝利胆汤,可收清肝利胆之效。口苦亦见于心火者, 相似文献
8.
(三)鼻:鼻司嗅觉,为气之门户,《内经》中称之为明堂,因其居于面部中央,下通于喉,为肺气所出。肺开窍于鼻,嗅诸气味。《灵柩·脉度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鼻为呼吸之道,而肺之吸清呼浊,非鼻莫举,其机能正常与否,须靠脉络给予资助。足阳明经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手阳明经挟鼻孔;手太阳经抵鼻旁;足太阳经起于目内訾,循鼻上行;足厥阴经过鼻咽之中;督脉总督诸阳经,其脉从巅顶沿额下过鼻柱。诸脉运行血液,滋濡鼻之内外,且肺气通于鼻,肺为经脉之首,气脉相合,而成嗅觉,最为灵敏。然鼻虽有吸清之益,但也能吸入秽浊之气,凡风暑燥湿疫疠之气,往往由鼻腔而入,入则肺当其冲,故发咳嗽气逆,痰浊上壅,或 相似文献
9.
肺居上焦,为五脏之华盖,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若邪犯上焦,肺气膹郁,则易出现五官病证。如刘完素《素问玄机病原式》说:“是故目郁则不能视色,耳郁则不能听声,鼻郁则不能闻香臭,舌郁则不能知味……。”此时亟宜使用宜肺治法。家父张志坚在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遵循治病“必须注重整体,着眼审证求因,贵在不失时机”的观点。擅用宣肺法治疗五官病证,收到较好疗效。现将有关这方面的经验,择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考古学家对原始人类的化石论证中可知,距今约10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患有牙周病。中医药在口腔病防治中的应用,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其中治疗技术更是丰富多采,以时间顺序来讲,不少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