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9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79篇
中国医学   377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泽泻为我国传统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复方及多种中成药中。目前从泽泻中分离到了220余个化合物,包括三萜、倍半萜、二萜、糖类、含氮化合物、苯丙素、黄酮、甾体等。药理学研究表明泽泻醇提物、水提物及一些单体类成分具有利尿、抗结石及肾脏保护、降血脂及保肝、降血糖、抗癌、抗氧化损伤、抗炎、抗补体等作用。该文对近五十年来泽泻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以期为泽泻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泽泻中原三萜、降三萜和倍半萜化学成分分离和鉴定及其抗炎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速逆流色谱、中压制备色谱和半制备色谱法对泽泻中各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利用1H和13C NMR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测定各单体对LPS(1 μg·mL-1)诱导Caco-2细胞中NO生成的抑制作用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 从泽泻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8个原三萜类成分:alisol A 23 acetate (1),alisol G (2),16-oxo-11-anhydroalisol A (3),16-oxo-11-anhydroalisol A 24 acetate (4),alisoma A (5),alisoma B (6),alismanol J (7),alismanol B (8);1个降三萜类成分:17-nor-protostane (9);9个倍半萜类成分:orientalol L (10),orientalol M (11),orientalol N (12),orientalol O (13),orientalol P (14),alismanoid A (15),heyneanones D (16),leptocladol B (17),chabrolidione B (18);1个木脂素类成分:pnoresinol (19)。原三萜类成分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8的IC50分别为2.1、0.9、7.3、10.0、11.0、16.0、13.5和10.5 μmol·mL-1,降三萜及倍半萜活性较弱,化合物10、11、13、15、16和17的IC50分别为24.0、26.2、30.6、15.7、17.2和15.2 μmol·mL-1结论 化合物16、17、18和19为该植物首次分离得到。首次报道了倍半萜类成分对LPS诱导Caco-2细胞中NO生成的抑制作用,其中alisol A 23 acetate和alisol G的抑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3.
没药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冠科  李思瑶  丁丽琴  王莉宁  邱峰 《中草药》2020,51(13):3372-3377
目的研究没药属没药Commiphora myrrha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多种柱色谱,结合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没药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methoxyl-guaia-6,10-dien-4α-ol(1)、(1R,4S,5R,10R)-isodauc-6-en-10,14-diol(2)、 10α-hydroxy-isodauc-6-en-14-al(3)、 guaia-6,10-dien-4α,11-diol(4)、 orientalolB(5)、(1S,4R,5R,10S)-isodauc-6-en-10,14-diol (6)、(1S,4S,5R,10S)-isodauc-6-en-10,14-diol (7)、alismanoid C (8)、guaiandiol (9)、canangaterpene Ⅵ (10)。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没药醇A。化合物2~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马延蕾  赵婉慧  张盼  施诗  刘晓红  刘艳萍  付艳辉 《中草药》2017,48(21):4387-4392
目的研究黄皮属植物海南黄皮Clausena hainanensis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南黄皮枝叶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ukonine(1)、methyl carbazole-3-carboxylate(2)、lansine(3)、murrayanine(4)、3-甲酰基咔唑(5)、3-甲酰基-6-甲氧基咔唑(6)、lansamide4(7)、4-methoxy-N-methyl-2-quinolone(8)、(E)-N-(4-methoxyphenethyl)-2-methylbut-2-enamide(9)、(E)-N-甲基肉桂酰胺(10)、N-(2-羟基-2-苯乙基)肉桂酰胺(11)、N-苯甲酰酪胺(12)、aurantiamide(13)、N-methyl-2-pyrolidinone(14)、香豆酸(15)、6,8-dimethoxy-4,5-dimethyl-3-methyleneisochromanl-one(16)、8-甲氧基补骨脂素(17)和异黑麦草内酯(18)。其中化合物1~14为生物碱类化合物,15为酚酸类化合物,16为异香豆素类化合物,17为香豆素类化合物,18为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首次对海南黄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南黄皮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16为首次从黄皮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异型南五味子根茎中的倍半萜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结构鉴定和细胞毒活性研究。方法:将药材异型南五味子根茎阴干,粉碎成粗粉,用95%乙醇提取3次,每次1 h。减压回收提取液至无醇味后,将提取液用水分散,过聚酰胺柱色谱,依次用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洗脱,得到水洗脱物,30%乙醇洗脱物,60%乙醇洗脱物和95%乙醇洗脱物。30%乙醇洗脱部位过小孔树脂柱色谱(MIC),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洗脱MCI树脂,得到水洗脱物,30%乙醇洗脱物,50%乙醇洗脱物和95%乙醇洗脱物,50%乙醇洗脱物为富集得到的总倍半萜部位。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用中压制备液相色谱对总倍半萜类部位进行分离,用TLC和HPLC对得到的组分进行合并。对于含有倍半萜的组分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用ESI-MS和NMR谱学技术进行结构确定。结果:从异型南五味子根茎中获得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1α-hydroxy-9-deoxycacalol(1),balsamiferine B(2),balsamiferine D(3),chaetopenoid A(4),chaetopenoid B(5),asterothamnone A(6),asterothamnone B(7),and 10-dehydroxy-melleoliede B(8)。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2,6,7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具有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0.6,9.5和15.5μmol·L~(-1)。结论:倍半萜化合物1~8为从南五味子属植物中首次获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现代分离手段和波谱技术研究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种子中的化学成分,为苦皮藤种子物质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进一步的实验数据。方法:将干燥苦皮藤种子石油醚回流提取3次,其提取物用90%的甲醇-水萃取3次;甲醇层经硅胶柱色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溶剂体系(10∶1~2∶8)梯度洗脱,将各份洗脱液减压蒸干;采用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甲醇-水体系)进一步分离纯化,结合重结晶法,得到纯化合物,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联合应用1D和2D NMR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归属指认。结果:从苦皮藤种子分离得到6个β-二氢沉香呋喃多醇酯类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DEPT,HSQC,HMBC,~1H-~1H COSY,NOESY等1D,2D NMR技术对其所有NMR信号进行了详细解析和全归属,详细补充了文献数据尤其是1H-NMR归属数据,其结构分别确证为1β,15-diacetoxy-8β,9β-dibenzoyloxy-β-dihydroagarofuran(1),angulatueoid H(2),苦皮种素Ⅱ(3),苦皮种素Ⅲ(4),1β,15-diacetoxy-8α-hydroxy-9β-benzoyloxy-β-dihydro-agarofuran(5),1β,2β,8α-triacetoxy-9β-benzoyloxy-β-15-nicotinoyloxy-β-dihydroagarofuran(6)。结论:化合物1,3,5为首次从苦皮藤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刘玲  倪恒凡  邱翔  朱吕  王欢  谭艳  张舜杰  李先登  万丽  赵旻 《中草药》2021,52(12):3475-3479
目的以活性追踪为导向对藏木香Inula racemosa根部活性倍半萜成分进行靶向分离,并考察其对尼日利亚菌素(nigericin)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中释放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抑制活性。方法借助各种色谱手段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现代波谱技术(包括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旋光等),并结合化学方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采用ELISA法初步评价化合物1对nigericin诱导的THP-1细胞中IL-1β释放的抑制作用,并利用LDH法检测其对THP-1细胞的体外毒性。结果从藏木香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个桉烷型倍半萜内酯,鉴定为藏木香素I(1),其2个水解产物分别为isotelekin(1a)和3-苯甲酰基丙烯酸(1b)。结论此桉烷型倍半萜内酯化合物1确定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藏木香素I,它对nigericin诱导THP-1细胞释放IL-1β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2.1μmol/L,而且其对nigericin诱导的THP-1细胞没有细胞毒性,并且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倍半萜类化合物是苍术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从苍术属植物根茎中分离得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按骨架类型可分为桉叶烷型、愈创木烷型、香根螺烷型和艾里莫酚烷型4种,以桉叶烷型为主。苍术属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肿瘤、保护神经系统、保肝、抗菌和抗病毒等活性。总结了苍术属植物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和生物活性,为该属植物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7,(10)
目的优化野马追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倍半萜内酯精制工艺。方法以野马追内酯A、B含有量为指标,动态吸附及解吸附试验优化大孔树脂吸附工艺;以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萃取压力、萃取温度为影响因素,倍半萜内酯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优化CO_2超临界萃取工艺。结果最优精制工艺条件为采用AB-8型大孔树脂,提取液以40 m L/min体积流量通过树脂柱,将吸附后的树脂依次用水、20%、40%、60%、80%乙醇各3 BV洗脱,收集60%~80%部分;最优CO_2超临界萃取工艺条件为夹带剂用量30%,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 h,CO_2体积流量40 m L/min,野马追内酯A、B总含有量由0.56%增加到39.07%。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可用于精制野马追倍半萜内酯。  相似文献   
10.
大籽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金兰  赵岩磊  王丹  李军  时志春  赵明  张树军 《中草药》2017,48(17):3486-3492
目的对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全草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对大籽蒿乙醇浸提液醋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大籽蒿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鹅掌楸树脂醇B二甲醚(1)、(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2)、洋艾素(3)、异苦艾素(4)、安洋艾素(5)、badounoid B(6)、gnapholide(7)、洋艾内酯B(8)、11,10′,11′-表洋艾素(9)、龙脑葡萄糖苷(10)、10′,11′-表洋艾素(11)、2-甲基-2,3,4-三羟基-1,4-丁内酯(12)、3(Z)-己烯醇葡萄糖苷(13)、右旋肌醇甲醚(14)、黑麦草素(15)、desacetylmatricarin(16)、洋艾内酯A(17)。结论化合物2、4~8、10、12~17为首次从大籽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