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4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92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9篇
口腔科学   1890篇
临床医学   243篇
内科学   45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82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790篇
预防医学   10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58篇
  3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10-MDP-钙盐形成对牙本质粘接成绩的影响。方法 采用酸蚀冲洗粘接模式,根据牙本质表面的处理方式和选择粘接剂的不同将牙齿随机分为以下4组(n=5)进行处理,制作牙本质/树脂粘接试件:①对照组,直接使用全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 2(SB2)处理后粘接;②10-MDP组,使用SB2处理进行粘接前,牙本质表面以含有磷酸酯单体10-MDP的自配底涂剂预处理;③CHX组,使用SB2处理进行粘接前,先以氯己定(CHX)预处理牙本质表面;④SBU组,使用包含10-MDP的通用型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SBU)处理后进行粘接。通过微拉伸测试(μTBS)测试粘接强度,以X射线衍射(XRD)、原位酶谱测试表征自配10-MDP底涂剂和两种牙本质粘接剂处理的牙本质表面,分析10-MDP-钙盐形成对牙本质粘接成绩的影响。结果 微拉伸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方式的粘接试件在24 h水储后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1);经过6个月的水储后,与10-MDP组和SBU组相比,对照组的微拉伸强度显著降低(P<0.05),而CHX组的微拉伸强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XRD结果显示,在10-MDP组和SBU组均检测到10-MDP-钙盐形成的特征性峰,表明有10-MDP-钙盐的形成。原位酶谱结果显示,10-MDP组与SBU组之间混合层荧光强度没有明显区别,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HX组荧光强度低于10-MDP组与SBU组。结论 10-MDP-钙盐的形成能够保护暴露的胶原纤维不接触到MMPs而免于水解,从而增强牙本质/树脂的粘接成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脱敏酸蚀模式对牙本质小管封闭效果及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健康完整的前磨牙45颗。其中40颗前磨牙平行于牙体长轴去除近中邻面釉质,制备平滑的牙本质面,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A组(全酸蚀)、B组(全酸蚀+Gluma脱敏剂)、C组(全酸蚀+Gluma脱敏剂+二次酸蚀)、D组(自酸蚀)。最终完成粘接及光固化树脂的堆塑,用万能实验机进行剪切强度测试。对另外5颗前磨牙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处理方法下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效果。结果 4组粘接强度大小为D组>B组>A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发现,Gluma脱敏剂能使酸蚀后的牙本质小管部分封闭,而随后的二次酸蚀使部分封闭的牙本质小管重新敞开;自酸蚀处理后的牙本质小管封闭效果最为完全。结论在酸蚀后进行Gluma脱敏处理不会影响粘接强度;Gluma脱敏处理后二次酸蚀并不能增强牙本质粘接强度,自酸蚀粘接剂具有粘接和封闭牙本质小管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4种不同的桩道冲洗溶液对纤维桩修复中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壁之间的粘接强度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口腔科门诊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前磨牙24颗。对24颗单根管前磨牙进行标准的根管治疗及桩道预备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成四组,使用不同的桩道冲洗液冲洗桩道。A组:使用17%乙二胺四乙酸冲洗;B组:使用5.25%次氯酸钠和17%乙二胺四乙酸冲洗;C组:使用5.25%次氯酸钠冲洗;D组:使用3%过氧化氢冲洗。所有标本均采用平行纤维桩进行粘接,在万能试验机上采集每颗牙的根颈、根尖样本,通过推出实验测试各组的粘接强度。用扫描电镜观察根管牙本质表面。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的粘接强度最高,根颈部(18.24±0.79)MPa、根尖部(13.39±0.58)MPa。B组和C组溶液冲洗后其粘接强度依次减少;D组溶液冲洗后粘接强度最低。使用相同冲洗溶液时,A、B、C组在根颈部的粘接强度均高于根尖部。以破坏在根管内牙本质壁与粘接材料之间为主要粘接面破坏模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A组牙本质小管绝大部分开放;B组牙本质小管均开放,管周呈白垩色;C组多数牙本质小管被部分堵塞,牙本质表面碎屑较少;D组牙本质表面有大量的碎屑杂质覆盖,牙本质小管堵塞,玷污层大部分存在。A、B、C三组牙本质小管在根颈部打开的较根尖部更充分。结论17%乙二胺四乙酸溶液能更好地去除玷污层,有效地增强纤维桩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on渗透树脂及Bifluorid 12在预防活动义齿基牙敏感中的应用对比。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并符合条件患者共90例作为实验对象,按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三组,A组为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处理基牙,B组使用Bifluorid 12处理基牙,C组使用Icon渗透树脂处理基牙,使用Schiff冷空气敏感指数评价,分别记录基牙处理前、处理后即刻、义齿佩戴后3个月、义齿佩戴后6个月及义齿佩戴后1年基牙的敏感情况,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果:组间比较,处理后即刻及3个月后复诊,B、C两组的低敏感度评分患牙例数明显多于A组,但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复诊及戴牙后1年复诊,C组冷空气敏感指数等级为0级和1级的牙数多于B组。组内比较,B、C两组处理后即刻高敏感度评分患牙例数明显较术前降低,该效果B组维持至戴牙后6个月而C组则维持至戴牙后1年。结论:预防性使用Icon渗透树脂与Bifluorid 12均能有效改善及预防活动义齿佩戴后的基牙敏感症状,且Icon渗透树脂能起到更长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牙本质细胞位于牙髓组织的外层,是接受外界刺激的最前沿,在分泌基质形成牙本质的同时,又能感受外界刺激。作为感觉受体细胞,对其细胞上具有的多种离子通道蛋白的种类、结构、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牙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期望为牙本质敏感症的药物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BG)预处理对维持牙本质粘接界面耐久性的作用。方法:选取30颗无龋坏第三磨牙,去除冠部釉质制备牙本质平面,随机均分对照组、BG组、三偏磷酸钠(sodium trimetaphosphate, STMP)-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 PAA)-BG组(S-P-BG组)。各组均使用35%(质量分数)磷酸酸蚀牙本质样本,BG组再使用0.5 g/L BG涂擦酸蚀后的牙本质样本;S-P-BG组先使用5%(质量分数)STMP、5%(质量分数)PAA浸泡酸蚀后的牙本质样本1 min,再使用0.5 g/L BG涂擦牙本质样本。各组样本使用3M Single Bond 2粘接剂及3M Z350XT复合树脂粘接,并制备微拉伸柱状样本,每颗牙的柱状样本按时间随机分为24 h、1个月、3个月组。各组样本保存在37 ℃人工唾液(artificial saliva, AS)中相应时间后,进行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扫描电镜下观察粘接断裂界面形貌。另选取27颗无龋坏第三磨牙制备牙本质平面,随机分为对照组、BG组、S-P-BG组,并按上述分组处理牙本质样本,再使用含0.1%(质量分数)罗丹明B的3M Single Bond 2粘接剂完成粘接。去除样本牙根暴露髓腔,并保存在 37 ℃ AS中24 h、1个月、3个月后,髓腔内放置0.1(质量分数)荧光素钠溶液染色1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粘接界面形态及混合层微渗漏。结果:AS中浸泡24 h、1个月后,3组微拉伸粘接强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泡3个月后,S-P-BG组微拉伸粘接强度为(36.91±7.07) MPa,高于对照组粘接强度(32.73±8.06) MPa,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对照组、BG组3个月的微拉伸粘接强度较24 h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17,BG组P=0.01);S-P-BG组3个月微拉伸粘接强度较24 h粘接强度[(37.99±7.98) MPa]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24 h粘接断裂面,3组均未见明显矿化;1个月、3个月后,BG组、S-P-BG组的粘接界面可见矿物质形成,S-P-BG组无明显胶原暴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对照组、BG组与S-P-BG组树脂突形成的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差异;3组样本粘接24 h后粘接界面混合层均有渗漏,3个月后对照组微渗漏增加,BG组和S-P-BG组混合层微渗漏减少。结论:BG预处理牙本质粘接界面能够在粘接界面形成矿物质,减少粘接混合层微渗漏;STMP、PAA 与BG共同预处理牙本质粘接界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牙本质粘接修复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474-3475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已行嵌体修复牙体预备后8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在粘接修复体之前采用"劲润"牙本质保护膜行脱敏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蒸馏水行脱敏治疗。1w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行脱敏治疗前后对机械及温度的刺激(采用可视分级评价法VAS)结果以及对在分别行脱敏治疗后3个月后两组患者复诊的修复体完整度、牙龈健康状况、边缘密合性及过敏情况的观察进行分析。结果在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脱敏治疗后,观察组对机械及温度的敏感程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并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个月后复诊的观察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修复体完整度、边缘密合性、牙龈健康状况、过敏情况上的反馈信息中修复体完整度中有少数患者出现修复体脱落和修复体有裂纹,在边缘密合程度上有少数患者出现边缘微小缝隙使探针可探入,在牙龈健康状况中有少数患者出现牙龈充血或牙龈水肿的情况。但是在过敏情况上观察组患者都无过敏情况而对照组中有17%有过敏反应,多为轻度过敏可承受,有1例较为严重,出现重度过敏不能耐受。在过敏情况中,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劲润"牙本质保护膜具有减轻过敏反应的效果,并且能够承受更强的刺激,最大限度的减少过敏反应。因此值得广泛推广并且值得运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极固宁和氟保护剂用于活髓牙粘固前脱敏的效果。方法  6 5例患者的 10 7颗活髓冠桥修复牙在粘固前涂布极固宁和氟保护剂 ,并以空白为对照 ,观察其脱敏效果。结果 经极固宁和氟保护剂处理后即刻分别有 11.4 %和 17.9%患牙过敏症状消失 ,6 0 .0 %和 5 1.3%的患牙过敏症状减轻 ,冠桥粘固后分别有 80 .0 %和82 .1%患牙过敏症状消失 ,其效果均好于空白组 ;粘固 1个月后 ,两试验组的过敏发生率低于空白组 ,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活髓牙冠桥修复粘固前用极固宁或氟保护剂进行脱敏处理 ,可以有效减少粘固后过敏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成牙本质细胞系MDPC—23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细胞培养,MTT比色测定法和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分析技术。结果:TGF-β1能明显抑制MDPC—23细胞增殖,无剂量依赖性,但呈时间依赖性;FCM结果显示,TGF-β1作用后,MDPC—23细胞G1%升高,而S%显著降低,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增殖指数Prl值(S G2M)%增高。结论:TGF-β1抑制成牙本质细胞系MDPC—23细胞增殖和DNA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