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5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64篇
内科学   7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410篇
预防医学   130篇
眼科学   507篇
药学   172篇
  3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数字X线摄影(DR)技术和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3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150例。参照组采用DR技术进行诊断,研究组采用CT进行诊断。比较两组诊断准确率及对患者血管重度狭窄敏感度的情况。结果参照组诊断准确率为96.00%,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98.00;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经病理诊断有58例患者出现血管重度狭窄,经DR诊断出42例,敏感度为72.41%;研究组经病理诊断有60例患者出现血管重度狭窄,经CT诊断出59例,敏感度为98.33%。研究组对血管重度狭窄的敏感度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R技术和CT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是CT诊断准确率更高,对于血管狭窄的敏感度更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9,(5):624-627
目的:研究64排128层螺旋CT(64SCTA)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CHD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64SCTA诊断后,1周内进行CAG检查。测定不同冠状动脉段分支斑块的CT值,并根据CT值的不同将斑块进行分类,包括软斑块、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对64SCTA和CAG检测结果下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包括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分析LM、LCX、LAD和RCA部位CAG和64SCTA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以CAG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64SCTA诊断方法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不同冠状动脉分支中斑块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AD中斑块数量最多(38.73%),LM中斑块数量最少(7.04%)。冠状动脉中不同斑块性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SCTA和CAG对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SCTA和CAG对LM、LCX、LAD和RCA对不同狭窄程度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法对不同冠状动脉段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CAG为金标准,64SCTA的诊断阳性率为94.59%,特异度96.06%。结论:64SCTA诊断CHD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且能够用于评价斑块的分布和性质,可应用于CHD患者的筛查和诊断中,为一种诊断CHD可靠的无创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1(pepsinogen 1,PGⅠ)、血清胃蛋白酶原2(pepsinogen 2,PGⅡ)、幽门螺杆菌抗体(Helicobacter Pylori immunoglobulin G,Hp-IgG)联合检测应用于高危人群胃部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效果,以期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2018年3月在山东省巨野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并经过病理学检测确诊为胃癌的中老年患者95例作为胃癌组,选择同期发生胃癌前病变的中老年患者225例,其中萎缩性胃炎患者117例作为萎缩组,良性胃癌前病变即浅表性胃炎患者108例作为浅表组,另外择取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69名作为参照组。对四组研究对象PGⅠ、PGⅡ、PGR的临床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分析;观察胃癌组、萎缩组和浅表组三组患者Hp-IgG的阳性率;观察Hp-IgG阳性与胃癌组患者、萎缩组患者PGⅠ、PGⅡ、PGR表达水平的关系;对Hp-IgG、PGⅠ、PGⅡ单独检测及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组患者PGⅠ、PGR表达水平分别为(55.59±18.64)μg/L、(3.62±1.37)μg/L,均低于萎缩组、浅表组和参照组(P<0.05);PGⅡ的表达水平(20.95±4.05)μg/L分别高于萎缩组、浅表组和参照组(P<0.05);萎缩组的PGⅠ、PGR表达水平分别低于浅表组和参照组(P<0.05);胃癌组患者Hp-IgG的阳性率为90.5%,分别高于萎缩组的65.8%和浅表组的48.1%(P<0.05);萎缩组Hp-IgG的阳性率高于浅表组(P<0.05);萎缩组Hp-IgG阳性患者的PGⅠ、PGⅡ表达水平高于同组Hp-IgG阴性患者(P<0.05);对胃癌诊断而言,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特异度0.874、敏感度0.769分别高于三项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PGⅠ、PGⅡ、Hp-IgG联合检测在高危人群胃部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中具有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诊断中X线及螺旋C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8年6月—2020年9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以手术结果为参照,对比X线以及螺旋CT诊断结果差异。结果:手术结果证实,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中有骨折征象者38例、隐匿性12例,螺旋CT诊断准确率96.00%、敏感度97.37%、特异度91.67%,均大于X线82.00%、86.84%、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诊断中螺旋CT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大于X线,可作为优选影像学检查手段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在乳腺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接受检查的乳腺肿瘤患者中选择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组研究,包括研究组(超声弹性成像检查,n=55)与常规组(常规超声检查,n=55)。分析两组诊断结果以及临床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结果:观察组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5.45%、54.55%>67.27%、32.73%](P<0.05)。观察组准确率、敏感性明显高于对照组[85.45%、89.29%>65.45%、45.45%](P<0.05)。结论:在乳腺病灶中的诊断中应用超声弹性成像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有效影像信息,且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诊断结果靠谱,有助于医生诊断,使得患者接受及时且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比较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及CT SPHERIS 209M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对比敏感度和视觉质量。

方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2例52眼,其中三焦点组26例26眼,术中植入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人工晶状体; 单焦点组26例26眼,术中植入CT SPHERIS 209M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3mo检查患者的裸眼远距离视力(UCDVA)、裸眼中距离视力(UCIVA)、裸眼近距离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远视力矫正下的中距离视力(DCIVA)、远视力矫正下的近距离视力(DCNVA),明、暗环境中不同空间频率(3、6、12、18c/d)下的对比敏感度,并进行脱镜率、不良视觉症状和满意度等问卷调查。

结果:术后3mo三焦点组UCIVA、UCNVA、DCIVA和DCNVA、脱镜率及满意度均优于单焦点组(P<0.05)。在暗环境中的18c/d空间频率,单焦点组的对比敏感度优于三焦点组(P=0.041)。两组均有轻度眩光和光晕不适主诉(P=0.668)。

结论: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人工晶状体较CT SPHERIS 209M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中、近视力,脱镜率和满意度均高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单眼视概念,双眼植入不同度数单焦点人工晶状体(IOL)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选取双眼白内障摘除联合单焦点IOL植入术后符合标准的患者40例(80眼),做2种矫正处理:以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CL)一眼矫正为正视,一眼矫正为-2.0 D近视,即屈光参差状态或双眼矫正为正视,即全矫状态.分别检测其远方三级视功能、近立体视及远、近对比敏感度,并对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或x2检验.结果 立体视检查显示:矫正状态远融合功能、立体视优于屈光参差状态(x2=9.03、16.88 ,P<0.01),屈光参差状态的近立体视优于矫正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0,P<0.01).但屈光参差状态仍有相当数量患者存在远立体视,矫正状态有近立体视患者数量较少.对比敏感度检查显示:在低频段,无论明亮还是昏暗条件,2种状态下远近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高频段,矫正状态远对比敏感度优于屈光参差状态(t=0.37、0.51、0.35、0.46、0.44、0.46、0.51、0.40,P<0.01),而屈光参差状态近对比敏感度优于矫正状态(t=0.18、0.34、0.49、0.38、0.20、0.34、0.24、0.38,P<0.O1).生活质量调查显示,屈光参差状态总体视力满意度较全矫状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P<0.01).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双眼诱导屈光参差,视远视觉质量下降,但仍有相当数量患者存在远立体视,视近视觉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研究表明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安全性、精确性及可预测性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仍是关注的焦点. 目的 比较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和Moria M2微型角膜刀制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3-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拟行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2例204眼.根据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2个组,各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飞秒激光制瓣组50例100眼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微型角膜刀制瓣组52例104眼行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采用波前像差仪分析6 mm瞳孔下Zernike系数及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采用Optec 6500视功能测试仪测定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5、3.0、6.0、12.0和18.0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CS).结果 飞秒激光制瓣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裸眼视力达到及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分别占95.1%、94.2%和93.9%,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94.2%、93.8%和93.2%.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等效球镜度(SE)分别为(-6.37±2.12)、(-0.26±0.45)和(-0.45±0.51)D,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分别为(-6.25±2.05)、(-0.44±0.64)和(-0.35±0.59)D,术后3个月和1年2个组间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l.194、1.429,均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飞秒激光制瓣组总高阶像差(RMSh)及各项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均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各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2个组间术眼在暗视状态下1.5 c/d空间频率的Lo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飞秒激光制瓣组术眼在暗视及暗视+眩光状态下12.0 c/d和18.0 c/d空间频率的LogCS值均明显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产生的高阶像差低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视觉质量优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LASI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