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9篇
  免费   408篇
  国内免费   560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163篇
妇产科学   73篇
基础医学   908篇
口腔科学   54篇
临床医学   1752篇
内科学   1071篇
皮肤病学   264篇
神经病学   161篇
特种医学   2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354篇
综合类   2648篇
预防医学   685篇
眼科学   49篇
药学   753篇
  21篇
中国医学   292篇
肿瘤学   581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293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98篇
  2010年   410篇
  2009年   419篇
  2008年   574篇
  2007年   519篇
  2006年   546篇
  2005年   711篇
  2004年   656篇
  2003年   753篇
  2002年   482篇
  2001年   371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38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T-SPOT与结核菌素实验对结核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疑似结核病患者202例,经过实验组织学检验100例患者确诊为结核病患者,进行外周血T-SPOT检测和结核菌素实验,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以最终实验组织学检验为金标准,T-SPOT阳性检出率明显优于结核菌素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监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优于结核菌素实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检测Kappa值为0.985,说明一致性良好,结核菌素实验检测Kappa值为0.512,说明两者一致性中等。结论利用T-SPOT诊断结核病患者,敏感度高且特异性明显,对结核和肺外结核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33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作为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D患者(AD组)和100例认知正常老年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测定CD33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CD33阳性细胞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D33表达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的关系。结果 AD患者CD33mRNA表达水平和CD33阳性细胞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89±0.28比1.06±0.33;(40±15)%比(5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3mRNA表达水平、CD33阳性细胞率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78,0.22,P<0.05)。结论 CD33可能参与AD的发病过程,CD33作为AD临床诊断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限于我国的国情,青少年患者要获得HLA位点完全相合的供者,机会很小。我们于2003年5月至2004年12月间,以父母为供者,对6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了HLA位点不相合的干细胞移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发病的年龄有后移现象,成人麻疹的发病率明显增加。麻疹的发病机制除了与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外,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成人麻疹的发病过程中,检测其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尚少见报道。为了解成人麻疹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探究其发病机制,我们对2006年1~5月无锡地区住院的成人麻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进行了检测,并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α干扰素受体1(IFNAR1)及检测诱导表达α干扰素(IFN-α)的方法,评价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免疫功能与α干扰素治疗的关系。方法Poly 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组患者PBMC,利用病毒保护试验研究干扰素治疗前后患者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差异;IFN-α治疗前后,RT-PCR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显著高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答组患者(P<0.001);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治疗1个月后显著高于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P<0.01),后者始终处于低下水平;IFN-α治疗期间干扰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水平从治疗前的高表达而逐渐减少,正常对照和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的表达始终较低。结论慢性HC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但应答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IFN-α表达能力逐渐恢复;干扰素无应答组患者PBMC IFNAR1表达受到严重抑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IFN-α活性检测及IFNAR1检测结果也许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CD4+CD8+和CD4+/CD8+比值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T细胞亚群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肝炎病人,比较分析其外周血CD4^ 、CD^ 和CD4^ /CD^ 比值。结果 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CD4^ 细胞及CD4^ /CD^ 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且急性肝炎大于慢性肝炎(轻中度)大于慢性肝炎(重度);CD^ 细胞则相反(P<0.05)。结论 人体外周血CD4^ 、CD8^ 绝对数和CD4^ /CD^ 比值影响着HBV感染后的患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营养保健膳食对矽肺患者细胞免疫及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矽肺患者早期便出现细胞免疫功能减退,这种免疫损伤先于形态学的改变,可能是组织结构改变的先兆,并与矽肺病变的进展起协同作用。某些维生素和蛋氨酸能延缓实验性矽肺的发展。本文研究了维生素和蛋氨酸等强化后的营养保健膳食对矽肺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山东省滨州卫生学校陈陵,段美华现已确认,经强化疗后的骨髓恢复期或给予CSF后,血中的造血于细胞(BSC)可增加达50~100倍,在这种外周血造血于细胞(PBSC)的高峰期可采集到大量足够供移植用的BSC数,在液态氮中长期冷冻保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肺癌病人肺局部免疫功能状态,对10例肺癌病人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进行了测定,同时以8例肺炎病人为对照。结果:外周血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炎症组为1020±250u/ml,高于肺癌组832±220u/ml(P<0.01),两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分别为1.19±0.6ng/ml与1.13±0.5ng/ml(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两组分别为552±220×10 ̄3μ/mmolK ̄+,556±201×10 ̄3u/mmolK ̄+,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炎症组4.39±5.6×10 ̄3ng/mmolK ̄+,明显高于肺癌组1.01±0.8×10 ̄3ng/mmolK ̄+(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