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4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43篇
妇产科学   51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279篇
内科学   293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91篇
综合类   1277篇
预防医学   40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67篇
  3篇
中国医学   23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228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76篇
  2011年   429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可以替代肺和心脏功能的呼吸循环支持技术,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近年来在各种危重症呼吸、循环衰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1-2])。ECMO主要包括动力泵、氧合器、各种管路及监测系统等,静脉血通过体外膜肺氧合后再回输给静脉或动脉,实施肺保护性通气,从而使肺脏得到休息,肺功能得以恢复~([3-4])。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检索并总结成人患者ICU获得性衰弱早期活动的相关证据,为医护人员对ICU获得性衰弱患者实施早期活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国内外循证数据库、指南及协会网站、相关原始文献数据库中有关ICU获得性衰弱成人早期活动的指南、最佳实践信息册、系统评价、证据总结、Meta分析、专家共识、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质量评价后,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及总结.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指南2篇、专家共识2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3篇、随机对照试验6篇.形成最佳证据26条,包括活动前评估、安全标准、活动时间、活动强度、活动阶段、活动内容和注意事项7个方面.结论 ICU获得性衰弱成人患者早期活动安全可行,建议医护人员可以根据ICU获得性衰弱的最佳证据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促进早期活动循证实践,减少ICU获得性衰弱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危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预测效能。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患者420例,分为建模组300例和验证组120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应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利用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机械通气、静脉血栓史、血管升压素和糖尿病是危重症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建模组风险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35,验证组曲线下面积为0.925。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P=0.9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效能较好,可操作性强,有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早筛查、早诊断。  相似文献   
5.
范桂珍 《全科护理》2021,19(4):518-520
[目的]探究不同种类评分系统评价急诊科危重症预后的应用效果对比。[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84例急诊科危重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评分系统评价,分别是简单临床评分量表(SCS)、快速急诊内科评分量表(REMS)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量表(APACHEⅡ),对比三种评分系统标准与病人的死亡率情况、三种评分标准与病人的预后情况。[结果]在SCS评分中,>11分及6~11分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0~5分病人死亡率,6~11分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0~5分病人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EMS评分中,>16分及12~16分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11分病人死亡率,12~16分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11分病人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EMS评分中,>25分及15~24分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15分病人死亡率,15~24分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15分病人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ROC曲线计算可见,SCS、REMS及APACHEⅡ评分的灵敏度分别为75.23%、76.44%、85.99%,特异度分别为71.23%、71.29%、80.62%,可见APACHEⅡ评分较SCS、REMS评分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以及特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CS、REMS评分相比灵敏度及特异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CS、REMS及APACHEⅡ这三种评分系统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急诊科危重症病人的预后进行一定的判断,但结合急诊科危重症病人的实际情况分析,前二者的操作方法更加简便,通过对准确度进行判断可见,SCS评分具有更好的准确度,综合分析可见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在神经重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医院2015-01至2018-05收治并行气管切开的69例神经重症病例,按气管切开方式分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PDT,n=48) 组和常规气管切开(open surgical tracheostomy,ST,n=21)组,比较两组操作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波动及早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PDT组手术时间为(7.1±1.5)min,ST组为(13.5±4.9)min,ST组长于PDT组(P<0.05);ICP波动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差别无临床意义。结论 PDT对神经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ICP影响较ST无明显差异,操作时间更短,可作为首选气管切开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全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本次抗疫战斗的主力军,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疫情时代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人才的储备,给我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培工作开展近三年,通过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特殊的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背景,总结PCCM专培经验,对现状提出几点思考。旨在探讨新时代形势下,其所面临的新挑战,综合提高PCCM专科医师培训水平,促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选取800例危重患者,调查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危重患者发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结果 800例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9.25%(314/80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OR=1.850、9.026、15.116)、禁食水时间≥24 h(OR=3.639、8.262、8.517)、使用亚低温治疗(OR=1.980)、使用机械通气(OR=3.633)的危重患者发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风险较高。结论 危重症患者发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与年龄、禁食水时间、使用亚低温治疗、机械通气有关,需针对危险因素给予相应干预,减少喂养不耐受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采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方法300例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率(86.23±9.77)次/min低于对照组的(110.12±10.10)次/min,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70.15±3.69)mm、左心室射血分数(52.31±4.97)%大于对照组的(59.27±2.91)mm、(41.29±3.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低于对照组的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采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的效果较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并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采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骨髓腔内通路和中心静脉通路在危重症病人早期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60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骨髓腔内组与中心静脉组,每组30例。骨髓腔内组与中心静脉组病人分别建立骨髓腔内通路与中心静脉通路进行输液或药物治疗。比较2组的输注相关指标、操作者满意度及安全性指标。结果骨髓腔内组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中心静脉组(P < 0.05),通路建立时间、抢救室停留时间均短于中心静脉组(P < 0.01)。骨髓腔内组操作者对器械使用满意度和对总体操作的满意度高于中心静脉组(P < 0.01)。2组均无1 h通路并发症发生。结论骨髓腔内通路是一种高效、快速、安全的血管通路,能为危重症病人的抢救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