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99篇
  免费   1073篇
  国内免费   702篇
耳鼻咽喉   52篇
儿科学   74篇
妇产科学   31篇
基础医学   255篇
口腔科学   55篇
临床医学   1757篇
内科学   908篇
皮肤病学   54篇
神经病学   215篇
特种医学   235篇
外科学   341篇
综合类   5632篇
预防医学   694篇
眼科学   75篇
药学   4148篇
  16篇
中国医学   6891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419篇
  2016年   459篇
  2015年   541篇
  2014年   858篇
  2013年   896篇
  2012年   1069篇
  2011年   1169篇
  2010年   1018篇
  2009年   1119篇
  2008年   1205篇
  2007年   1141篇
  2006年   1040篇
  2005年   1151篇
  2004年   1099篇
  2003年   1173篇
  2002年   975篇
  2001年   817篇
  2000年   614篇
  1999年   543篇
  1998年   487篇
  1997年   441篇
  1996年   399篇
  1995年   301篇
  1994年   250篇
  1993年   165篇
  1992年   151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鉴定与丹参酮合成相关转录因子AP2/ERF家族中SmERF108转录因子,并分析转录因子SmERF108的靶基因。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平台如NCBI、PFAM等分析SmERF108的序列特征;MEGA-X软件用于构建SmERF108与不同功能转录因子的系统进化树;拟南芥原生质体转化法鉴定SmERF108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对SmERF108基因在丹参不同器官和组织差异表达进行检测;利用酵母体系对SmERF108的转录激活活性进行探究并用酵母单杂技术确定其靶基因。结果 SmERF108具有典型的AP2/ERF保守结构域,属于ERF-B3亚组,系统进化树和保守基序分析显示SmERF108与丹参中SmERF128、青蒿中AaERF2亲缘关系较近且保守基序分布一致;亚细胞定位显示SmERF108蛋白定位于细胞核;SmERF108基因在周皮中表达最高,且呈现周皮(R1)>韧皮部(R2)>木质部(R3)的规律;酵母自激活验证SmERF108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同时酵母单杂交确认其能与关键酶基因SmCPS1启动子结合。结论 鉴定到丹参中一个新转录因子SmERF108,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差异表达分析预测与丹参酮合成相关,分子互作初步证实靶基因为SmCPS1二萜环化酶。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同时测定8个厂家74批次丹参片中6种酚酸类成分(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的含量。方法采用U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BEH C_(18)(100 mm×2.1 mm,1.7μm)。以乙腈(A)-1 mL·L~(-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4 min,6%B→23%B;14~20 min,23%B→39%B);柱温:25℃;样品管理器温度:4℃;流速:0.3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结果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丹酚酸A的进样量分别在0.203 1~8.125 0,0.020 8~0.832 0,0.087 9~3.516 0,0.085 3~3.412 0,0.125 8~5.034 0和0.125 4~5.015 0μg范围内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2%,99.6%,99.5%,98.7%,99.3%和98.9%,RSD值分别为0.49%,0.79%,0.48%,0.92%,0.40%和0.8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经方法学验证简便、快捷、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丹参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探讨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应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PCI相关心肌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128例2016年10月—2017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拟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药物组60例,术前静脉滴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生理盐水100 mL,滴速60 mL/h,之后第24、48 h继续静脉滴注(剂量和滴速同前)丹参多酚酸盐;对照组68例,等量、等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8、24、48 h检测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记录峰值。将心肌损伤分为1级和2级,其中1级包括正常或轻度心肌损伤,术后cTNT正常或升高不足5倍99%参考值上限(URL);2级包括重度心肌损伤,术后cTNT升高超过5倍99%URL。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疗效分析。以心肌损伤1级为有效赋值,2级为无效赋值,建立3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1变量仅包括分组;模型2变量包括分组、糖尿病、高血压病、体重指数;模型3变量包括分组变量、糖尿病、高血压病、体重指数、植入支架数量、主血管病变支数。结果两组cTnT、CK-MB、NT-pro-BNP和hs-CRP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药物组1级心肌损伤患者比例升高(P=0.035)。模型1、2、3分组变量OR值(95%CI)分别为0.367(0.141,0.953), 0.318(0.115,0.874), 0.337(0.114,0.990),药物组有效率更高(P=0.040,0.026,0.048)。结论围手术期应用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改善NSTE-ACS患者PCI相关心肌损伤的程度,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4.
仲静静 《健康之路》2016,(4):218-219
丹参是我国中药中一种传统中药,是多年生直立草本,主要四根部和根茎入药,对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丹参的药理进行分析,阐述丹参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6.
许玉华 《新中医》2020,52(1):66-70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34例,2组均予西药治疗,研究组予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治疗,2组均随访至12周。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的血清炎症相关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8 (IL-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水平,随访评定患者治疗12周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3周,2组hs-CRP、TNF-α、IL-6和IL-8水平均低于入院时(P<0.01);研究组各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血清NSE和S-100β水平均较入院时降低(P<0.01),而VEGF水平较入院时升高(P<0.01)。研究组血清NSE和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一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一时间点(P<0.01),而2组治疗后一时间点的BI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一时间点水平(P<0.01)。治疗6周和12周,研究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炎症反应程度、血管内皮细胞和脑组织的损伤程度,促进大脑神经细胞修复,提高患者卒中后的生活能力,防止卒中后肢体发生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彭相存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8):1447-1448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叶县人民医院88例UAP患者,依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44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给予单一组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给予联合组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次、持续时间及心率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5.45%(42/44)]高于单一组[79.55%(3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心绞痛发作频次低于单一组,持续时间短于单一组(均P<0.05)。两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UAP可减少心绞痛发生频次,缩短心绞痛发作时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治疗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 Library、Pubmed、CINAHL、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和50%硫酸镁湿敷治疗新生儿外渗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ehrane Handbook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办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最终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RCT)总计841例患儿,包括复方丹参湿敷治疗组422例,对照组41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可缩短新生儿外渗的肿痛时间[SMD=-2.48,95%CI (-3.25,-1.71)]、加快显效时间[SMD=-4.05,95%CI(-5.38,-2.73)]、促进肿痛消失[SMD=-3.99,95%CI(-5.48,-2.50)]、提高治疗有效率[OR=12.33;95%CI(6.34,27.57)]、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OR=0.13,95%CI(0.06,0.27)],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外渗可提高临床疗效,由于所纳入文献质量与数量限制,有必要今后开展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U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结合Q-TOF-MS法及IT-TOF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水(含体积分数0.2%甲酸)-乙腈(含体积分数2%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_(18)(150 mm×2.1 mm,1.8μm)色谱柱,同时采用LC-Q-TOF-MS法提供的化合物准确相对分子质量和LC-Q-TOF-MS法分析获得的化合物多级质谱信息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进行成分分析。建立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UPLC指纹图谱集与共有模式,并以夹角余弦与相关系数对21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样品进行相似度评级。结果鉴定酚酸类化合物23个;21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60,确立了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中的23个特征吸收峰。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验证丹参二萜醌类活性成分对胰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抑制效应,阐明其诱导胰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胰腺癌细胞AsPC-1、BxPC-3用含10% gibco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按隐丹参酮组(30μM)、丹参新酮组(15μM)、去氢丹参新酮组(15μM)分别加药处理。cell-counting-kit-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Ⅴ-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相关PKC同工酶磷酸化水平;对AsPC-1和BxPC-3细胞进行siRNA转染,Western Blot检测相关PKC同工酶磷酸化水平。结果 隐丹参酮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0.1%±5.0%、36.2%±5.4%;丹参新酮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52.1%±5.1%、47.2%±5.7%;去氢丹参新组AsPC-1、BxPC-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46.1%±5.0%、42.2%±5.4%(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AsPC-1组内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4.71%、30.10%、52.26%、42.30%;BxPC-3组内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10%、30.66%、33.76%、51.76%(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隐丹参酮组、丹参新酮组、去氢丹参新酮组较空白对照组,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PKD/PKCμ ser916、p-PKCδ thr505、p-PKD/PKCμ ser744/748的水平降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iRNA沉默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KCδ,胰腺癌AsPC-1、BxPC-3细胞PKD/PKCμ ser744/748的磷酸化水平下调。结论 隐丹参酮、丹参新酮、去氢丹参新酮通过抑制PKCδthr505的磷酸化水平,继而PKD1μser744/748磷酸化水平下调,从而显著促进胰腺癌AsPC-1和BxPC-3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