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8篇
  免费   263篇
  国内免费   249篇
耳鼻咽喉   126篇
儿科学   50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18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926篇
内科学   307篇
皮肤病学   415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1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09篇
综合类   1751篇
预防医学   912篇
眼科学   140篇
药学   1149篇
  7篇
中国医学   879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469篇
  2010年   485篇
  2009年   446篇
  2008年   542篇
  2007年   453篇
  2006年   378篇
  2005年   368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卤化天然产物特别是微生物来源卤化天然产物在生理和生物化学上具有重要作用,是抗生素类药物的重要来源,在控制病原微生物特别是耐药菌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放线菌、真菌及其它微生物来源的卤化天然产物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真菌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特征,为真菌血流感染的早期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真菌性血流感染者的菌群、科室分布以及耐药性。 结果入组192例真菌血流感染者的血培养样本中共分离192株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检出率为31.77%(61/192),其次热带念珠菌检出率为18.75%(36/192);重症医学科检出率最高为33.85%(65/192)。所有菌株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5-氟胞嘧啶4.49%(9/192)、伊曲康唑5.73%(11/192)、氟康唑10.94%(21/192)和伏立康唑11.46%(22/192);除两性霉素B外,2016至2018年真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逐年上升,其中2018年所分离192株光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菌率达46.7%。 结论真菌血流感染病原菌以念珠菌属为主,对目前抗真菌药物具有较高敏感性,但耐药率逐年上升,加强监测血培养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对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降钙素原(PCT)作为一个较大程度上代表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尤其是在指导呼吸道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和改善预后方面已达成共识。PCT也可用于鉴别真菌感染、病毒感染。PCT有其局限性,它可以在非感染性疾病中升高,也可以在感染性疾病中保持较低水平。但换一个角度看,对临床判断也很有帮助。PCT针对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肥胖、免疫抑制等特定非感染人群有着重要临床价值。综合分析后解读PCT可将其局限性变废为宝。PCT不能等同于细菌感染,更不等同于抗生素,早期识别是否为细菌感染,以及控制感染源比早期适当抗生素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6.
脓毒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于脓毒症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和治疗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严重的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仍高达30%~50%,特别是真菌菌血症病死率高达50%。本文概述脓毒症的概念和诊断,着重从早期目标治疗、血管收缩药物的应用、抗生素的使用、控制感染源、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机械通气策略、重组人活化蛋白C的应用、镇静剂和止痛剂及神经肌肉阻断剂的使用、脓毒症的辅助治疗和支持治疗等方面阐述脓毒症的治疗进展。希望能引起临床工作者对脓毒症的重视,提高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株长蠕孢属真菌对苗期毛脉酸模根中7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长蠕孢属真菌孢子悬浮液对苗期毛脉酸模叶面进行处理,使毛脉酸模感染长蠕孢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苗期毛脉酸模根样品中的7种生物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生物活性成分的量和产量分别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3株长蠕孢属真菌叶面侵染苗期毛脉酸模对其根中白藜芦醇苷、大黄酚苷、大黄素甲醚的量在整个处理期内都没有显著性影响;对其根中白藜芦醇、酸模素、大黄素、大黄酚的量有显著性影响。结论从生物活性成分白藜芦醇的角度考虑,选择大斑病长蠕孢001进行诱导处理,处理时间不宜超过40d。本实验结果将为中药种植及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华氏酊(Hua Shi Ding)又称复方苯甲酸酊。我们采用改进配方的华氏酊治疗脚癣、体癣、股癣、灰指甲,三年来收到显著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医源性外耳道的真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和分析引起医源性外耳道真菌感染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门诊因其它疾病住院治疗期间患外耳道真菌感染的患者共23人,患耳滴用复方二性霉素B眼水及外用达克宁软膏,约7~15d。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外耳道无分泌物。结论:长期使用抗生素耳药水滴耳,临床医师对外耳道真菌感染的警惕性不高,是引起医源性外耳道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提高对真菌感染的警惕,早期有目的地进行外耳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是防止和减少医源性外耳道真菌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真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炎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应用耳内窥镜检查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提高了外耳道真菌感染的诊断率。我院于2005年11月~2007年2月在门诊用耳内窥镜检查,诊治真菌性外耳炎患者共37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