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采用四甲基谷氮唑盐(MTT)实验检测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人胰腺癌细胞系JF-305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通过细胞病理学和电镜观察经ATRA作用后人胰腺癌细胞形态、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提示:ATRA能够明显地抑制人胰腺癌细胞生长(P<0.05),随药物浓度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强,最大抑制率达34.7%。经ATRA处理后增殖细胞明显减少(P<0.01),细胞内代谢减慢,细胞的分泌功能恢复,细胞恶性程度降低。作者认为:ATRA可抑制人胰腺癌细胞系JF-305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成熟分化。  相似文献   
2.
脊柱裂动物模型制作与胚胎发生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建立大鼠隐性脊柱裂和显性脊柱裂畸形动物模型,观察丙戊酸钠和维甲酸诱导大鼠脊柱裂畸形的特点,初步探讨脊柱裂畸形的发生机制。方法 雌性Wistar孕鼠随机分成组:对照组,实验组分成丙戊酸钠三个不同剂量组和维甲酸组。对照组孕鼠不予任何处置,20d胎鼠脊柱染色标本采集图像经计算机软件显微图像分析,测量出每个椎体椎弓两个软骨端距离,目的确定软骨端距离参考值。雌性Wistar大鼠,在确定怀孕的第9d9:00、16:00,按体重计算剂量后于后肢皮下注射20%丙戊酸钠溶液。妊娠第20d剖宫,检查胚胎外观,判定是否有外观可见畸形,然后取脊柱进行骨和软骨双重染色,染色后标本采集图像测量出每个椎体椎弓两个软骨端距离。参照正常胎鼠确定的参考值判定隐性脊柱裂。Wistar大鼠确定怀孕的第10d9:00,胃管灌入维甲酸矿物油混悬液135mg/kg(40mg/m1),妊娠第20d剖宫,检查胚胎外观判定显性脊柱裂畸形发生情况并记录。结果 丙戊酸钠诱导隐性脊柱裂畸形随药物剂量加大,畸形发生率升高,丙戊酸钠剂量400mg/kg、450mg/kg、500rng/kg~导畸形发生率分别是80%、93%、100%,腰椎对丙戊酸钠的致畸作用最敏感;丙戊酸钠还可以导致头端神经管畸形,未观察到显性脊柱裂的发生。维甲酸135rng/kg诱导胎鼠显性脊柱裂的发生率52.3%,畸形都发生在腰骶段,其他畸形的总发生率高达90.7%。结论 丙戊酸钠抑制软骨细胞增生,影响椎体的软骨发生使椎弓不能闭合导致胎鼠隐性脊柱裂的发生。腰椎对丙戊酸钠的致畸作用最敏感,隐性脊柱裂多发生在腰骶段。过量的维甲酸直接影响神经上皮细胞、神经嵴细胞、原基器官间质细胞的生化过程和尾端未分阶段的中胚层,导致胚胎尾端发育不良综合症复杂畸形出现。丙戊酸钠和维甲酸通过不同机制导致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维A酸类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各类皮肤病,且其适应证还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A酸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首先,维A酸与皮肤免疫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次,维A酸对机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趋化以及Th1/Th2细胞的极化都产生明显及确实的作用,但是维A酸发挥药理学作用涉及的蛋白调控、细胞因子分泌及信号传导的精确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氨肽酶抑制剂乌苯美司(bestatin)能否增强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NB4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此过程中NB4细胞c-myc 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 方法: MTT法检测药物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及四氮唑蓝(NBT)还原实验检测NB4细胞的分化。RT-PCR检测细胞c-myc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50 mg/L、75 mg/L、100 mg/L乌苯美司与10 nmoL/L ATRA联合处理72 h,均能明显增强NB4细胞的NBT还原能力,与10 nmoL/L ATRA组差异显著(P<0.05,P<0.01)。从48 h到96 h,100 mg/L乌苯美司时间依赖性地增强10 nmoL/L ATRA诱导NB4细胞的NBT还原能力,与相应时点10 nmoL/L ATRA组差异明显(P<0.01)。100 mg/L乌苯美司与10 nmoL/L ATRA联合应用72 h,NB4细胞CD11b表达率明显高于10 nmoL/L ATRA组(P<0.01)。50 mg/L、75 mg/L、100 mg/L乌苯美司与10 nmoL/L ATRA联合处理4 h,NB4细胞c-myc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单用ATRA组(P<0.05,P<0.01);药物联合应用各组NB4细胞的c-myc mRNA表达水平与NBT还原能力之间呈负相关(r=-0.917,P<0.05)。 结论: 乌苯美司可能通过下调NB4细胞c-myc mRNA的表达,从而增强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体外培养的人体大隐静脉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影响。方法30小段(1 cm长)人体大隐静脉(HSV),随机分成HSV组、atRA组和对照组(n=10),atRA组和对照组均体外培养14 d。atRA组:培养液中含atRA100μM;对照组:培养液中含同等量无水酒精(atRA溶剂)。对HSV组及培养后的atRA组、对照组标本进行取材固定,M asson染色,免疫组化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TUNEL法检测平滑肌细胞凋亡,计算机图象分析仪测量血管内膜厚度、计算内膜增生指数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百分比。结果体外培养人体大隐静脉能产生明显的内膜增生和平滑肌细胞增殖(P<0.05);atRA组内膜厚度、增生指数及PCNA阳性细胞百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凋亡细胞百分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tRA可以抑制体外培养人体大隐静脉内膜增厚及平滑肌细胞增生,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复方维甲酸软膏与白芍总苷胶囊联合应用治疗斑纹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纳入120例OLP患者,采用随机数法随机均分为3组,试验组局部使用复方维甲酸软膏及口服白芍总苷胶囊;对照1组局部使用复方维甲酸软膏;对照2组口服白芍总苷胶囊.3个月及6个月时观察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试验过程中未按时复诊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不纳入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结束时共有107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3组年龄及男女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用药3个月时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29/37),显著优于对照2组[56%(19/34),x2=4.094,P=0.043],但与对照1组[75% (27/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17,P=0.733);用药6个月时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32/37),显著优于对照1组[64%(23/36),x2=4.303,P=0.038]及对照2组[62%(21/34),x2=5.722,P=0.017],3组的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复方维甲酸软膏与白芍总苷胶囊可有效控制斑纹型OLP的临床病损及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经过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后血清和白细胞胞质内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6(IL-6)活性水平的变化与意义。方法TNF活性应用传统的生物学结晶紫法测定。采用IL-6依赖细胞株MH60-BSF2进行IL-6的生物学活性的测定。半固体琼脂法检测白血病集落(L-CFU)和粒一巨噬细胞系集落(GM-CFU)数量变化。结果治疗前的APL患者血清TNF和IL-6活性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的相应水平(P〈0.01)。白细胞(WBC)升高期的血清TNF和IL-6活性出现降低趋势,但只有IL-6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后的APL患者血清TNF和IL-6活性明显下降(P〈0.05),但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的相应水平(P〈0.05)。治疗前WBC胞质TNF和IL-6活性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WBC高峰时胞质TNF活性升高更加明显(P〈0.05),缓解时胞质TNF活性明显降低。但在治疗过程中胞质IL-6活性轻度降低,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清TNF和IL-6活性的变化与APL患者外周血WBC数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清TNF变化与骨髓L-CFU数量明显相关(P〈0.05)。结论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虽然影响APL患者血清TNF和IL-6水平,但与该组患者的外周血WBC数量变化无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陈卫国  严春寅  侯建全  李纲  温端改 《肿瘤》2007,27(3):176-178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PC-3细胞建立荷前列腺癌裸鼠模型,分为ATRA治疗组(n=9)和对照组(n=9),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肿瘤组织中Cx43的表达,并动态观察肿瘤生长抑制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TRA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P<0.05)。RT-PCR检测结果提示,治疗组中Cx43 mRNA表达量为2.03±0.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9±0.23(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对照组肿瘤组织中Cx43蛋白表达微弱;而治疗组中表达量明显升高,以细胞膜上表达为主。结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组织中Cx43表达低下,ATRA可以提高其表达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复方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复方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剂并建立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用卡波姆-940作基质,三乙醇胺为中和剂,加入维A酸与克林霉素磷酸酯制成凝胶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凝胶的含量。结果:制备的复方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剂细腻、光洁透明、稳定性好。结论:该凝胶剂配方合理,含量检测方法简便且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s在小剂量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HL-60细胞发生非终末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瑞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WSTl实验测定细胞增殖变化,测定和分析细胞周期,NBT还原实验测定细胞分化状态,RT-PCR方法检测C/EBPct和C/EBPε的mRNA表达。结果HL-60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24h后,随着细胞分化的发生,C/EBPε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C/EBPα mRNA的表达降低。HL-60细胞经As2O3作用24h后,C/EBPα mRNA的表达降低,C/EBPε mRNA的表达轻微增加。结论经As2O3和ATRA诱导后不同分化状态HL-60细胞,C/EBPα mRNA的表达降低,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C/EBPε的表达差异较大(P〈0.05),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小剂量As2O3诱导HL-60细胞发生非终末分化可能是由于C/EBPε不能持续表达升高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