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9篇
  免费   697篇
  国内免费   75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1989篇
妇产科学   245篇
基础医学   439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619篇
内科学   429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180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318篇
综合类   63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289篇
眼科学   86篇
药学   352篇
  7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3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425篇
  2012年   342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57篇
  1985年   57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51篇
  1982年   57篇
  1981年   55篇
  1980年   41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22篇
  1976年   22篇
  1975年   22篇
  1974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在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梧州市人民医院RDS早产儿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胎龄(29.03±0.58)周;出生体质量(996.91±98.52)g;病程(3.48±0.56)h;临床分级Ⅰ级58例,Ⅱ级32例;Apgar评分(6.85±1.06)分。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NIPPV组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每组45例。NIPPV组给予NIPPV治疗,NCPAP组给予NCPAP治疗,若两组治疗后不能维持患儿生命体征则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或行有创机械通气。结果NIPPV组和NCPAP组治疗12、24 h后和治疗结束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明显高于治疗前。NIPPV组治疗12、24 h后PaO2、OI明显高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和NCPAP组治疗结束时PaO2、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PS使用率(22.22%vs 44.44%)、有创通气率(17.78%vs 40.00%)、氧疗时间[(71.42±7.62)h vs(85.62±9.24)h]、有创通气时间[(46.78±5.32)h vs(55.27±6.14)h]、住院时间[(30.42±3.65)d vs(35.62±3.89)d]、并发症率(31.11%vs 53.33%)明显低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可有效改善RDS早产儿通气功能,有利于减少PS使用、有创通气及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通过比较全身运动(GMs)评估正常的高危儿单纯家庭康复训练与家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干预的预后,分析GMs对高危儿早期干预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就诊并接受GMs评估正常的183例高危儿,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单纯家庭康复训练组89例,对照组为家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干预组94例。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对两组患儿分别于纠正月龄6、9、12个月龄进行评估,对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各指标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纠正月龄6、9、12个月龄时,观察组和对照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总运动商(TM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的GMQ、FMQ、TMQ评分的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GMs评估对高危儿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意义。GMs评估正常者,家庭康复训练可达到促进高危儿运动功能发育的目的 ,避免仅因系高危儿而采取“过度干预”。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胎儿生长迟缓(FGR)与新生儿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的关系。 方法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04年4~12月,对72例小于胎龄儿(SGA)和48例适于胎龄儿(AGA)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C 肽、HDL C、LDL C、TG、非酯化脂肪酸(NEFA)等指标,计算葡萄糖/胰岛素比值(G/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胰岛β细胞功能(HBCI)等,探讨FGR与新生儿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的关系。 结果(1)SGA组FPG、HDL C低于AGA组,而FINS、LDL C、TG、NEFA高于AGA组(P<001);(2)SGA组G/I比值、ISI低于AGA组,HOMA IR高于AGA组(P<001),而HBCI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FGR儿在生命早期存在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IR),而胰岛β细胞功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双胎妊娠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8例双胎妊娠临床结局与胎方位、分娩方式、孕周、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之间的关系。 结果 :胎方位、孕周、胎儿体重及分娩方式均影响围产儿预后。 结论 :加强孕产期保健 ,提高产科质量能改善双胎妊娠围产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对婴幼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婴幼儿HFMD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观察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临床有效率治疗组为90.91地,对照组56.25%,引起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治疗组为33.33%、27.27%,对照组为9.38%、3.13%,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须随访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静脉补钙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38例早产儿静脉补钙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结果:38例早产儿静脉补钙均未发生皮下组织的坏死与钙化灶。结论:高度认真负责,细心观察和护理,早预防,早发现,早期干预,及时有效处理,是避免钙剂外渗,促进好转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The aerobic faecal flora of 953 infants aged over 5 days was studied on discharge from 22 neonatal wards in Swedish hospitals. Klebsiella/enterobacter was isolated from 74% of infants and dominated the aerobic gram-negative flora in 19 wards. Escherichia coli was carried by 42% and showed a slight dominance in two wards. Initially klebsiella/enterobacter dominated the flora but became increasingly mixed with and taken over by E. coli, carriage increasing from 21% in infants discharged after 5-7 days to 57% after 3 weeks or later. Among infants with E. coli, P-fimbriated strains were demonstrated in 23% (range 0-67) and were independent of age. Occasional clustering of such strains was observed in 3/22 ward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It is postulated that the general and local colonization patterns observed reflect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 strains of E. coli and klebsiella in both their capacity for transmission and their persistence in the newborn gut. The role of P-fimbriae in intestinal colonization of neonates by E. coli was, however, not suppor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